[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教學中,教者可以通過巧用導語、巧妙引讀、抓住重點、以情激情、再現情境、以情結語等方式引導學生奏響各種個性化的真實體驗。
[關鍵詞]:以情激情 情感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指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那么如何找到一個切入點,對學生個性化閱讀進行有效的專業化的指導?
一、巧用導語,創設情境
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熱情激情滿懷的人。只有你先有了豐富的感情,才有可能去詮釋和傳達課文文本豐富多彩的情感元素,從而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而在課堂導入時精心設計富有激情的導語,總是能激發學生熱情,點燃學生激情,點亮文本的光芒,先入為主引領著課堂,走向引人入勝的人文精神美境。
在教學《四季童話》這篇課文時,上課伊始,我隨著音樂伴奏唱起了歡快的《畫四季》這首歌的片段,“我們來當小畫家畫春天,春光無限好,照得小草伸呀伸懶腰,畫夏天,夏天花兒,香樂得蜂兒采呀采蜜忙……”學生很快就進入了愉悅的氛圍中,隨著音樂做起了律動,哼起了音樂,我趁機說:同學們,這節課讓我們一起進入美妙的春夏秋冬,感受我們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吧!學生興味盎然。
好的導語是優秀的演奏家撥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語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新課未講,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情感的“俘虜”。
二、巧妙引讀,激發情感
情感引讀是在學生入境生情之時,教師以引帶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感人之處,并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在《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11年版)一書舉的課例《“諾曼底”號遇難記》教學片段中,教者把引讀運用得淋漓盡致,讓人佩服。因此,情感引讀是指導朗讀最好的方法之一。
在引導學生朗讀《十年后的禮物》一文“生活啊!我愛你!”的這句話時,我覺得這樣引讀效果也不錯:
師:達格妮從音樂家那里感受到了對她的關愛的幸福,信守諾言的美好,對生活充滿了快樂與希望。因此她情不自禁地對著大海高聲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這呼喊聲中,充滿了達格妮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生(深情地):生活啊!我愛你!
師:這呼喊聲中,充滿了達格妮對人間真情的感激。
生(激情地):生活啊!我愛你!
師:是的,不僅僅是達格妮,就連我們,甚至是每一個聽過這個故事的人,都會被音樂大師信守諾言的偉大人格所折服,讓我們銘記這美好的人間真情吧。
生(輕輕地):生活啊!我愛你!
在理清整篇文章的脈絡,了解故事的全過程之后,教師用充滿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實現了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學生的朗讀就出現了不同的層次,層層遞進。盡管學生只是作為一位普通的讀者,卻能與達格妮心意相通,走進她的內心世界,情感得以真正的升華。
三、抓住關鍵,激活情感
讀中理解是閱讀的基礎,讀中感悟是閱讀的關鍵。在閱讀教學中,教者可抓住關鍵詞語和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朗讀傳情,以情悟情,激活情感。如《永遠的歌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主要寫了童年時“我”和二牛、二蘭、石花為生病的老師上山采藥的事,表達了“我們”對老師誠摯的熱愛之情。在寫“我”和二牛下水抓魚的文段中,教者可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呀”這四個人物動作的關鍵詞,指導學生在頌讀時要以聲傳情,以趣生情,以情悟情,方可如身臨其境般聽到孩子們摸到魚的歡笑聲、叫喊聲、撲嗵聲、水花聲音......那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就像一首美妙的歌。這些詞語不僅讓我們體會到學生對老師的愛,還隱約感受到童年那份歡樂。
四、以情激情,深化情感
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要使學生感動,首先教師要感動。”要使學生動情,教師要自己先動情,用激情來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通過自身豐富的富于變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語言等,把自己內心的真情向每一個學生“輻射”,以情激情。
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感人至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一篇范例。但課文所寫的背景距學生實際較遠,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只是程式化的“故事英雄”。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縮短時空差距,讓學生感受到邱少云的偉大精神呢?首先,在教學設計時,要注重情境的創設。教師要有激情,以情感人,以情動情貫穿課堂教學始末。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進入情境,仿佛身臨其境,目睹一幕幕感人的情景,對邱少云這位英雄的敬佩之情已油然而生。其次恰當地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強烈的視聽效果,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邱少云處境的萬分危急,以及他在熊熊燃燒的烈火中紋絲不動的壯舉。此時教師抓住這一最佳的契機,讓學生們懷著對英雄邱少云的敬佩之情放聲朗讀。教者、學者、作者及編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鳴則水到渠成。
五、以情結語,余音繞梁
課堂教學的尾聲猶如“壓臺戲”,必須精彩。若能處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課堂教學的作用,給學生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象,而且能再次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使學生產生余音繞梁的回味感。
在教學《十年后的禮物》一文,在最后的課堂結語時,教者應該這樣深情地說:同學們,這份禮物僅僅是音樂家送給達格妮個人的嗎?不是的。是送給所有聽到音樂的人,包括我們。音樂家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他通過樂曲送出的祝福,感受到了他信守諾言的美好品質,讓我們所有的人都擁有了熱愛生活的激情。讓我們記住這個故事,記住愛德華·格里格,記住他信守諾言的美好品質。就讓信守諾言,永遠伴隨著我們美好的人生吧!
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巧妙地撥動學生喜、怒、哀、樂之情,奏響學生的各種真切體驗交響曲,握好“情感”這把金鑰匙,為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體驗”之門,讓他們以文本為載體,翱翔于體驗的天空,馳騁于情感的原野,在成長的道路上一路歡歌。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把握語文學習規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李吉林
[3]《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