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校領導實施教育,完成教學任務的得力助手,特別是在學生的德育教育中起決定性作用。它的工作關系到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那么,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呢?筆者認為,能否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是班主任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
初中生正是十四、五歲左右的青少年,正是人生的“第二反抗期”階段,人稱為“青春叛逆期”。尤其現在很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因此,這一時期的學生從形式上表現出“反抗”,唯我獨尊。但他們的思想還是比較單純幼稚的,內心深處比任何時期都渴望老師的理解和幫助。作為班主任,就應該緊緊把握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把他們所厭惡的空洞說教和高壓強制的教育方法摒棄,以“交朋友”的形式來理解他們,幫助他們,打開他們的心靈之窗,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一、把一腔愛心傾注于學生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成功與否,有賴于師生之間形成的融洽的朋友關系。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形成朋友關系的首要前提就是對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因為教師只有關心愛護學生才能真正了解學生,也才能愛學生之所愛,想學生之所想,把學生的憂慮當作自己的憂慮。當學生體驗到老師是真誠地熱愛他們時,他們才激起對老師親切、愛慕的感情,把老師當作最可信賴的人,毫無保留地將心扉向教師敞開,真誠地將內心深處的秘密告訴老師,從而和老師成為真正的知心朋友。如我班的黃波同學,原是一個出名的“怪人”,性情孤僻。他不愛接觸同學,同學也不愛理他。最可怕的是他那滿在乎的態度,老師批評他,他總是愛理不理,天掉下來也與他無關。誰的話他也聽不進去,我行我素,對學習漠不關心,還經常逃學,學習成績極差。經過家訪調查,我了解到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父母就離異,他一直寄養在外婆家里,母親常年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很少關心他。而外婆又因孫子多,對他也無暇顧及,使小黃自小就養成孤僻、冷漠、不信任別人、性格怪異的不正常的個性。針對這一情況,我主動接近他,和他談心,關心他的學習生活。當他在生活上、學習上出現困難時,我盡力給予幫助。記得有一次,他淋雨后發高燒,只是躲在宿舍里。當我發現這一情況后,到宿舍細心問他。開始他一聲不響,我發現情況不對,摸他的額頭很燙,立即叫校醫來給他看病,并親自拿來開水,喂他吃藥,讓同學輪流照顧他。他終于忍不住哭了。從此以后,他愿意主動接近我,有事情或遇到問題的時候,就來找我商量,把心里話說給我聽。同時,我還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幫助他的學習,使他的成績不斷得到提高,當他有進步時,我就表揚他,鼓勵他,并引導他多為集體做好事,使同學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并要求他積極、主動地融入班集體中去。安排他多為班上做事,讓同學們改變對他的看法。我的關愛也換來了他真誠的朋友之情。經過一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改掉了過去的不好性情,成了尊師守紀,勤奮學習的好學生。
二、用民主、平等使者的角色來教育和管理學生
在班級管理和教育活動中,班主任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就一定要改過去“班主任說了算”的陋習。如果一位班主任高高向上,常常表露出趾高氣揚,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工作能力示之不屑一顧的神情。那么,要管理好學生,處理好師生關系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知道,每一位學生是一個獨立的主體,有不同的知識,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特長。要讓學生理直氣壯地發揮主動精神,使他們真正成為教育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始終相信學生的判斷能力、工作能力。然后做到任人為賢,放膽地讓學生去干。我始終覺得,在工作中,班主任并不需要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學生得到了應有信任和尊重,他自然樂意與師為友,為班賣力地工作。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班主任還應敢于放下“架子”,主動和學生廣泛接觸,深入到學生中去和他們一起生活、學習、勞動,一起娛樂、聊天、辯論、甚至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動腦筋解決困難,讓學生真正感到老師是個可愛、可信賴的“大朋友”。如我班有幾個全校公認的“頑皮大王”,常令老師們頭痛。他們不喜歡學習,常結伴去玩。但對打籃球卻特別喜愛,簡直到了入迷的程度。我獲知這一情況后,利用他們愛好打籃球這一點主動接近他們,使我們成為球友,經常在球場上馳騁。并抓準時機在和他們打籃球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這樣,消除了師生間的隔膜,增強了彼此間感情上的溝通與交流,使他們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效果十分明顯。
其次,班主任要力求做到寬容待人,一視同仁,絕不護短,絕不偏私。很多老師認為“嚴師出高徒”,我認為應該寬嚴相濟。如一味地“嚴”字,往往會適得其反,事倍功半。我們面對的受教育者具有他們特殊的時代特征、年齡特征。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件事,處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否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如對一個犯了錯誤而自尊心極強的學生,如果當眾嚴厲批評,或帶有色眼鏡看他時,會使他身心受到傷害,嚴重則會影響他的學業。俗語說“圣人都有錯”,作為一個教師,有義務教育學生免犯錯誤,同樣,有義務以朋友的關愛使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三、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長期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對學生進行教育和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勤于聆聽學生的心聲,敢于引導、善于疏通,有疏有導,疏導結合。當今的中學生,由于社會、家庭等諸多原因的影響,使他們對這個社會充滿困惑。教育就要因人因事而異,要按照學生的思想問題來選擇疏導的方法。例如,對于那些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可結合當今的社會現實,理想、前途、名人故事等方法進行疏導;對學生的缺點,可用表揚其優點的方法進行疏導。作為他們的良師益友,就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找出矛盾的根源,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并導之以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行為習慣。
總之,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班主任應以謙虛、尊重的態度與學生相處,學生才能對老師放下戒心,取得學生對你的信任。當然,我們是培養“四有”新人的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交友不能偏離這個目標,要把握交友尺度,做到嚴中有度,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