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張力,教師通過自我不斷學習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利用社會文化環境等一些列措施,都是培養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必要方法。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能激發學生對知識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充分施展了創造力。
[關鍵詞]:培養 學習動力 主體性 語文教學
以主題教學理論為主要指導方針,教師和學生實際地創建自身主體性教學活動的過程就是主體教學。培養語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應科學地從提升語文課堂的張力,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內在素質、人格魅力、道德修養,利用社會文化環境這3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
一、提升語文課堂張力
為了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及主動性,教師可在課堂中導入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帶領學生走進語境中,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主要獲取信息的形式之一就是閱讀,因此,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但是,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就需要先引導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但是,常規的閱讀方式不能有效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對此,教師預先創造性閱讀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給學生講述《祝福》一課時,教師可按照小說的情節,利用小說回目形式,將上聯擬定出來,在引導學生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根據每一章的內容,對出下聯。這種有意識的引導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果要對出下聯就需要深刻理解文章的涵義,對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學習十分有益。如文章的第三部分,教師擬題為:祥林母賣媳娶媳,可讓學生對出下聯來,學生各有思路,對出的下聯各具特色,構思巧妙,其中一學生的下聯為:苦命人抗婚再婚。最后對文章進行總結、歸納,引導學生思考,教師提出問題,是誰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給學生短暫時間進行考慮后,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A說是封建政權,學生B說是族權、神權,學生C說是舊社會的黑暗,等等。在聽取學生們的想法后,教師進行總結,舊社會的經濟形態和意識形態以及鎮上各色的人讓祥林走上不歸路。通過正確的課堂引導后,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從教育的視角心理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和德育培養,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例如:講魯迅、王力、葉圣陶等現代教育家,韓愈、孟子、孔子等古代教育家。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與課文有機結合,從而對學生實施德育,例如:《夢游天姥吟留別》抒發的是剛正不阿的人格品質,《與朱元思書》是培養學生愛我祖國大好山川的情懷,《游褒禪山記》能夠啟發學生對哲理的探求與思索,《赤壁之戰》告訴我們做事情要當機立斷等等。現代的語文教學,給學生們傳授的不僅僅是句型、語法、句子等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一種思想的啟迪、一種人格的錘煉。例如:在學完《屈原列傳》后,教師可以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們進行主題討論,除此之外,還應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作文,針對學生日后的生活與學習,作文的優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可開展口頭作文,增強學生口頭表達的能力。例如:開展課前3分鐘新聞評述、創作詩歌競賽、改編影視劇等等,通過這些有意義的活動,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二、教師人格魅力與綜合素質的提升
語文教師應具有良好道德品質,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從審美、教育、政治等方面,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那么就不會贊揚錢學森、朱自清、魯迅等人的愛國深情。審美思想包括文藝審美與社會審美兩個方面,其中,社會審美包括對現今社會上流行的飲食、腐蝕、思潮等美學評價。身為語文教師,所行使的權力就是盡可能地將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和調動起來。人的氣質能力、人的性格等特征統稱為人格,語文教師應具備上乘的品性,深刻的認識、深邃的思想,那么也就有了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可以在無形中將學生引入學習語文的環境中來,并激發學習自主性,在不知不覺中,在教師人格魅力的影響下,有助于學生認識、思想的轉化。
三、社會文化環境的利用
學習動機在個人學習或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在知識探索過程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構成了學習動機。外在動機是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師生工作、學習的校園文化氛圍。學習動力形成了內在動機,它包括求知欲、競爭意識、成就意識等等。合理的校園布局、先進的教學設施、優良的校風等。而良好的學習風氣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優秀的師資隊伍、良好的教學質量等共同構成了良好的校風。而這些因素是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基礎。在團結進取、勤奮、治教嚴謹的校園氛圍中,催促學生努力、奮進。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抒發了校園的美好。社會人文環境和社會政治環境共同構成了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也能夠將內在動機激發起來。
四、結束語
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思想應包括提升語文課堂的張力,提升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內在素質、人格魅力、道德修養,利用社會文化環境,這三個方面圍繞著學生語文學習主體性的培養開展的。主要獲取信息的形式之一就是閱讀,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閱讀也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但是,要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就需要先引導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從教育的視角心理對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和德育培養,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語文教師應具有良好道德品質,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從審美、教育、政治等方面,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人文環境和社會政治環境共同構成了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也能夠將內在動機激發起來。語文教師應具備上乘的品性,深刻的認識、深邃的思想,那么也就有了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可以在無形中將學生引入學習語文的環境中來。總而言之,只有將這3個方面融合起來,提升語文教學境界,讓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帶動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凱.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性培養問題的探索與分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7).
[2]傅麒寧,黃華,唐文嬌,王云峰,楊萍,管遠志,王仲,潘慧. 學生主體性在醫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地位[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2(12).
[3]劉重霄,鞠方安. 基于“學生主體性”和需求分析理念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研究[J].外國語文(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