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師生交往的情感交流,并且對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就是老師講解,學生學習的互動過程,在此過程中,可以進行一定的情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得到全面的情感體驗,進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本文主要對課堂教學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問題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有效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課堂教學 師生交往 情感問題
課堂教學具有一定的共享性特征,教學活動就是師生共享的交往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問題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師生交往情感問題已經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點問題。現階段,在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還缺少一定的共享性,在師生交往中存在著一些情感問題,一定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促進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
一、課堂教學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問題
(一)情感缺失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沒有和學生進行真誠的內心溝通,缺少情感交流,并且老師也沒有給學生展示個性化學習方式的時間,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此課堂教學中,缺少了一定的教學樂趣與生氣,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脫離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忽視了情感因素的應用。
(二)情感形式化
首先,老師對教材內容的情感解讀,只是局限在課文顯性知識方面,沒有表達自身真實情感與想法,脫離了其承載的價值觀與文化意義。此種戴著面具的師生交往,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心感受與真實情感。其次,表面上,老師激發了學生交往興趣,使其可以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但是很少允許學生表達不同看法;老師提出的問題也都是一些程式化方面的內容,很少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好奇心;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的時候,只是關注討論形式或者討論觀點,沒有對其含義進行深挖。這些情況也就導致情感交流成為了一種形式化內容,導致在師生交往中出現了一定的情感問題。
(三)情感不平衡
首先,師生主體之間情感不平衡,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老師付出真情,學生不領情,進而沒有實現老師的預期目標,沒有得到內心的滿足;另一方面,學生付出真情,老師冷漠對待。學生想和老師主動交往,但是老師沒有及時了解學生的感受,進而導致學生出現一定的消極情緒,出現情感不平衡問題。其次,老師對不同學生付出的情感不平衡。因為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老師在對待不同學生的時候,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致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時間、方式與內容等方面均有所差異,出現一定的情感不平衡問題。
二、課堂教學師生交往中情感問題的改進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師生交往觀念
首先,一定要樹立“學生是交往主體”的觀念。根據交往教學理論而言,交往是一種雙向過程,雙方都是獨立的主體。在交往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能,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其次,樹立“民主”的觀念。在師生交往中,老師和學生作為平等、有生命的人,一定要彼此尊重,自由交換意見,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在交往過程中,老師和學生一定要共同樹立平等、民主的觀念,尊重個體差異與生命。在交往過程中,老師發揮著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的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最后,樹立“教育愛”的觀念。教育愛指的就是老師對每一位學生的愛都是真實的,就像是父母對子女的愛,讓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與愛護,進而更有學習的動力,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滿足學生情感需求
根據情感心理學理論,在師生交往中,學生需要一定的尊重、理解。首先,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尊重需求主要指的就是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人格、言行等。因為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識,在學生自尊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出現惱羞、憤怒等情緒,甚至出現沖動。所以,老師一定要重視平等交往環境的構建,滿足學生的尊重需求。其次,滿足學生的理解需求。理解需求主要指的就是要求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行為、想法予以理解。學生一般都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在學習過程中,不滿足于老師的全面指揮,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心理活動的分析,更好的理解學生,盡可能避免在師生交往中出現情感問題。
(三)重視師生情感交流
首先,構建積極、合理的老師期望。老師期望可以對課堂教學師生交往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老師受到不同期望的引導,可以對學生態度與行為進行一定的感染。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構建合理的期望,不要超出學生的承受范圍,要不然就會適得其反,出現不好的結果。其次,增加非語言交流。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的非語言行為也可以感染學生的情緒,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或者沉悶,同時課堂取得教學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老師的非語言行為。同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非語言行為也可以對老師情緒產生影響,所以,一定要加強師生交流,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其三,轉換角色。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等角色,同時,老師也可以進行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理解學生,體會學生的情緒,進而融洽師生關系。最后,對鼓勵學生,少批評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讓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進而展開全面的學習,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師生交往,在師生交往的時候,一定要關注情感問題的解決,在幫助學生學習的同時,讓學生得到情感體會,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師生交往中,老師一定要學會尊重、理解學生,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情感,進而得到自身的升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子芳,王金香,王慶平.增強教學親和力,提高教學質量[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6).
[2]朱寧波,錢媛媛.學校課堂師生交往中的情感問題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3]諸秋萍.在高中數學課堂中實施情感教學的探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