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事業的不斷進步,在學校教育中,校企合作理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也成為了高職教育事業的發展平臺,是培養人才的關鍵途徑。現階段,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定要對其成因進行分析,結合具體情況,提出有效的優化措施,實現預期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 校企合作 問題 優化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物流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非常迫切的。因此,對于物流專業畢業生而言,就業不是問題,但是社會上卻存在著高職畢業生就業難、物流企業招工難的情況。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較差,沒有職業特色,同時也說明了,校企合作的滯后。所以,一定要加強對校企合作的分析,促進高職院校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中若干問題分析
(一)校企合作理念不清
首先,一些開辦物流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沒有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只是將校企合作當成是學生完成實習,達到相關評估的手段,在開展校企合作的時候,大部分均是將學生安排為頂崗學習,沒有對企業需求與利益進行考慮,導致學校合作熱情高,企業合作較為冷淡的情況。其次,大部分物流企業都沒有合作意識,只是將合作形式看作是招聘的另一層含義,沒有注重學生物流實踐的培養,也就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校企合作形式化
在校企合作中,大部分均是以簽訂一些實質性不強的協議為主,合作內容大部分也是以接收學生實習為主,沒有明確規定校企雙方在合作中具體操作和實施的條款,導致企業合作的積極性不強;企業認為,只要簽訂了協議,就是對學校的支持,將其當成是一種形式。學校則只是讓學生到物流企業實習,根本不會考慮該企業是否適合學生實習,沒有對企業的工作內容、內部文化等方面進行了解,導致學生無法取得良好的實習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是一種形式化的存在。
(三)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機制
首先,學校在安排學生實習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頂崗實習,大部分是靠拉關系,無償性的,導致企業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其次,因為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比較新,開辦時間短,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與技巧,導致無法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技術服務,進而缺少合作吸引力。最后,企業沒有將學生實習看作是一種社會責任,同時也沒有對學校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導致缺乏對企業所需人才的培養。由此可以看出,校企雙方還沒有形成一種完善的合作機制,無法實現共贏。
二、影響物流管理專業校企有效合作的原因分析
(一)現行人才培養機制的限制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化,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原來一些由行業、企業開辦的院校大部分劃歸當地政府管理,行業、企業逐漸退出培養人才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此種人才培養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校企合作出現脫節,形成兩個利益主體。其一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缺少培養人才的社會責任,認為投資辦校是政府的義務,培養人才是學校的責任,企業沒有這個義務與責任,致使企業合作動力不足。其二為學校,追求辦學效益,認為進行校企合作會增加教學成本,不愿支付實習費用,導致無法保證企業利益。因此,在校企雙方中,沒有找到合適的合作點,無法開展有效的校企合作。
(二)校企文化差異
從表面現象而言,校企合作無法全面展開,出現學校熱、企業冷的情況,是企業缺少合作動力導致的,事實上,此種現象主要是由校企雙方文化差異導致的。物流企業對學生的首項要求就是能夠吃苦耐勞、忠實誠信、團結協作,并且對企業價值觀與職業進行認同,除此之外,就是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但是在不具備企業文化的校園當中,很難培養出具備以上素質的學生。由此可以看出,校企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導致校企合作無法達到一定的深度,只是一種形式化的存在。
三、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優化措施分析
(一)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校企合作的理念
高職院校一定要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予以深刻認識,明確其可以發揮的作用,將合作伙伴的成敗看成是自身的利益,予以高度重視與關心,一定要引導物流企業對校企合作長期效益的認識,找出校企合作的切合點,開展有效的校企合作。只要可以促進校企雙方的發展,促進人才的培養,可以嘗試運用不同形式的合作方式。一定要樹立物流企業的服務理念與責任感,確保教育行為和企業需求的結合,主動將教育融入到物流企業的發展價值鏈中,促進校企合作的高效開展。
(二)制定互利共贏的動力機制,達成共贏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共贏是促進校企合作健康發展與順利進行的主要機制之一,也是校企合作良性發展的橋梁。只有激發學校與物流企業尋求共同發展的欲望,才可以產生校企合作動力,保證校企合作的有序進行。針對高職院校而言,動力機制主要包括學校管理層、老師、學生的動力問題;針對企業而言,動力機制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層、實習指導老師的動力問題。要想加強校企合作成效,就一定要建立與完善整套的動力機制,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學校、學生、行業、企業、社會各方面共贏的局面。
(三)提高高職院校合作能力,實現校企合作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機構,對合作任務與責任進行明確,為物流管理專業尋找合作項目與伙伴,調查物流企業的實際需求,組織老師開展跟蹤式的服務,促進物流專業校企合作的全面展開。其次,強化物流專業建設,形成技術、管理、人才優勢,提高為物流企業服務的能力。最后,開展校企合作教學,加強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物流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吸引物流企業的合作,全面開展校企合作,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校企合作模式的運用,通過和物流企業的合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促進物流企業經濟效益的獲取。同時,在運用校企合作模式的時候,學校一定要對物流企業的業務、范圍等方面進行了解,只有在適合學生的基礎上,才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百鳴.高職學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探索,2010(02).
[2]趙寶芳.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0(08).
[3]張異,黃翔.校企深度融合模式下高職物流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