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審美教育?文中從創設情景,品詞析句、剖析形象、指導朗讀等方面論述了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 美育 滲透
美育又稱審美教育,它是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去感染人、淘冶人,鑄造人的美好靈魂,培養人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現行《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定:“中職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在初中語文教學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培養學生熱愛學生、熱愛教育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這為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提供了理論依據。中職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優美,藝術性強,具有較大的審美價值。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培養學生美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那么,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審美教育呢?下面淺談初見:
一、創設情境,感知整體美
創設情景是語文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法,就是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一個環境、一個場合或一種氣氛,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到課文所描寫的情景之中,進而深入了解課文內容,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教學方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恰當地創設情境,能激發學生參與學習語文的欲望和熱情,極易地把學生領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從而感知課文的整體美。如在教《風景談》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文中豐富的自然美和崇高的精神美,我先創設問題情境:文中共描繪了幾幅畫?每一幅畫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它們共同揭示的思想內涵是什么?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配樂朗讀,學生在聽朗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入情入境,伴隨著樂曲,學生自然而然地跟讀了課文,讀出文中重點語句的聲調、停頓和重音,讀出了美感。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處于積極的心理活動狀態,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美的熏陶。接著我通過與學生共同討論、交流、解答前面提出的問題,最后學生不僅形象地領略到課文中所描繪的每一幅美的圖畫,如“高原歸耕圖”的優美,“沙漠風光圖”的壯美,而且在積極的思考中領悟到畫面中所蘊含的深刻含義,理解了“自然界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尤其偉大者”這一文章主旨,進而體會到作者謳歌的對象身上所擁有的那種崇高的人格美。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就要引導他們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中職語文教材中的大多數文章,特別是寫景狀物的課文,語言都比較生動、形象。教學中,除引導學生理解思想內容外,還應通過品詞析句,欣賞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描寫,進而領會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從中體味語言美。
三、剖析形象、領略形象美
審美教育是以生動具體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人、陶治人,鑄造人的美好靈魂、培養人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中職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特別是小說總是通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的,所以,剖析形象,提高學生感知美、領略美的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基本方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課文中的藝術形象,讓學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心靈得到凈化。如: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守財奴》中的主人公葛朗臺這一典型形象,在學生充分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葛朗臺的動作、語言的句子,然后通過討論、揣摩這些句子對刻畫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很快學生就找出了相關的句子,動作描寫如在“搶奪梳妝匣”時,“身子一縱,撲上梳妝匣,好似一頭老虎撲上一個睡著的嬰兒。”形象地刻畫了葛朗臺餓虎撲食般攫取錢財的丑態;寫葛朗臺在臨死之前的“幾個小時用眼睛盯著金子”、“尤其是做臨終法事的時候,當金銀法器一出現,已經死去幾個小時的眼睛立刻復活”,“肉瘤也最后動了一下”,“還做了一個駭人的姿勢想把鍍金十字架抓在手里”,這些動作深刻表現出葛朗臺愛財如命的性格。語言描寫如:“噢!是真金!金子!……這交易劃得來……”;“得啦,孩子,你給了我生路,我有命啦……咱們兩訖了……”這一段生動的語言描寫暴露出了葛朗臺虛偽、狡詐、厚顏無恥的本質。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自己的用心品味,葛朗臺貪婪成性、嗜財如命、兇狠冷酷、狡猾欺詐的守財奴形象躍然紙上,學生對葛朗臺的人物形象的認識就更加入木三分、批判也更有力度和深度。所以,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對人物性格的講讀,用形象去感染學生,使他們體會到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
四、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中職語文教材,特別是詩歌大都是平仄交錯、音韻和諧,具有優美的旋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揮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因為朗讀不僅使學生體會語言文字的韻律美,而且能喚起學生再現課文,讓學生與作者、與文章產生共鳴,情感得到升華,從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在指導朗讀《再別康橋》時,我先指導學生根據詩的意境確定朗讀基調,詩中展現了康橋的秀麗風景,抒發的是一種離情別緒,表達了詩人對“夢”的追尋,既有依依不舍之情,更有飄逸和瀟灑之風。因而全詩總的調子是輕盈柔和、明白流暢的。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每節詩中的節湊和重音,如“金柳”、“青荇”、“清潭”,這些詞語應該讀重,讀慢,以突出詩人對康橋的無限熱愛和眷戀之情。在學生基本掌握朗讀技巧的基礎上,我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同學們很快就讀出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最后我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從中品味了這首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音樂美,進而體味詩人追求愛情和自由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情感共鳴。
總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不僅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而且能夠從多方面、多角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發現美、表達美,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和熱情,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審美觀。
參考文獻:
[1]李素玲.試析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7(30):122-123.
[2]黃淑慧.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J].廣西教育2008(2):57.
[3]孔凡云.中師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芻議[J].中國教育研究與創新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