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背景下,新一輪課程標準改革要求中學教育更加關注學生個性發展,突出其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強調教學過程中的多邊互動,重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精神,“合作探究學習”教學理念的提出為突破當前教學困境開辟出了一條綠色通道,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對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作出有益探索。
[關鍵詞]:合作探究學習 初中數學 素質教育
作為新課程標準實施與基礎教育改革的主陣地,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必須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加以重建,主動轉變傳統模式下枯燥乏味的被動接受狀態,將合作探究學習理論引入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教學活力,真正“還學于生”?!昂献魇浅晒Φ脑瓌恿Α?,通過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探究,在數學學科教學實踐中構建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發展的新型學習模式,幫助教師轉變教學方式,樹立“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發展,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尊重”的價值觀,促進學生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創新精神、交往能力等素質的發展,將素質教育和新課改落到實處。
一、合作探究學習的理論依據
從教育理論角度來講,“合作學習”最早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由于它在調節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學業成績、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等方面效果顯著,從其產生開始,在短短10年間就獲得飛躍式發展,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關注。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合作探究學習已經成為當代核心教學理論之一,某王牌雜志在對社會公眾的民意調查結果分析中,甚至將這一教學理念評價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到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逐步開始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事實上,合作探究學習這一教學理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由來已久,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講的就是與他人交流、向他人學習的重要性;“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過于保守,不與其他人交流溝通,必然會導致知識狹隘、見識短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縱觀古今中外在學習中有建樹者,無一不擅長結交學友、虛心向比自己優秀的人討教。這一道理放置到今天的教學,就是強調合作學習。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推進與深入,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關注合作學習,積極推進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制定了一系列促進教學的規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專門提及合作學習。由于這一教學理論在我國教學實踐中尚處于探索階段,在我國教育領域仍屬新興事物,因此,能否高效地開展合作學習,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正確把握其內涵和精神實質。鑒于此,對合作探究學習的實施展開進一步探討。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合作探究式教學的應用
(一)易錯題教學
當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題目似曾相識,但又無從下手,極易對自己的解題思路產生懷疑;另一方面,渴望從他人的發言中獲得啟發,當評價得到驗證時,又有了解決問題的渴望,產生一種比較強烈的交流欲望。實踐表明,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合作學習,往往效果顯著。
例1.下列分解因式正確的是( )
A.3x2-6x=x(3x-6)
B.-a2+b2=(b+a)(b-a)
C.4x2-y2=(4x+y)(4x-y)
D.4x2-2xy+y2=(2x-y)2
解析:該題是2012年某市的一道中考真題,雖然被安排在選擇題部分,但其本質是一道計算題,考生面對該題,很快抓住了考點,即“因式分解-運用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這種類型的題目在平時學習中已經訓練了多次,但在中考題中出現,就存在較大的混淆性。
根據因式分解的定義,把一個多項式寫成幾個整式積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并根據提取公因式法,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法對各選項分析判斷后利用排除法求解,正確答案為B。實踐表明,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別對該題目四個選項展開研究,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幾何教學
在數學教學中,幾何教學涉及空間與圖形,中學生空間邏輯思維尚未完全形成,理解起來存在較大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探究,群策群力,依靠集體的智慧去實施和完成。
例2. 如圖1,在△ABC中,AB=AC,E是AB的中點,以點E為圓心,EB為半徑畫弧,交BC于點D,連接ED并延長到點F,使DF=DE,連接FC,若∠B=70°,則∠F的度數是( )
A.40 B.70 C.50 D.45
(圖1)
解析:該題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以及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存在一定綜合性。通過小組合作,部分組員分析得出需要以點E為圓心,EB為半徑畫弧。作出輔助線之后,下面的解題就水道渠成,得出正確答案為A。輔助線是解決幾何問題的關鍵,但也最容易將學生思維引向“死胡同”,合作探究模式下,在生生思維碰撞之間,更容易打開思路,獲得嶄新的思維角度和方法。
(三)“解決問題”板塊教學
“解決問題”板塊即老教材中的應用題,這一類型的數學問題探究性強,十分適合合作學習。以“概率”教學為例,在完成了基本的知識講解之后,教師用PPT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下列問題:
例3. 某中學九年級(5)班50名學生參加平均每周上網時間的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繪制了頻數分布直方圖,根據圖中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求a的值;
(2)用列舉法求以下事件的概率:從上網時間在6~10小時的5名學生中隨機選取2人,其中至少有1人的上網時間在8~10小時。
解析:問題(1)難度系數較小,可利用圖中數據直接解答。問題(2)綜合性較強,教師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根據題意畫出如下樹狀圖,得出從上網時間在6~10小時的5名學生中隨機選取2人共有20種可能,然后進行下一步解答。在這一教學實踐中,通過合作,滲透了數形結合、分類討論等多種數學思想,加強了學生對概率的理解,從課后練習的反饋情況來看,合作探究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三、結束語
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合作學習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在實踐中共同探討,是促進教學相長的有效方式。實踐表明,通過合作學習,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將合作學習引入數學教學,是改革基礎教育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賀建強. 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郁冠紅. 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J]. 考試周刊,2013,A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