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怎樣學習數學 重視和用好教材 記憶公式 做好作業
[關鍵詞]:教科書 公式 作業 預習 聽課 復習 記憶
中學數學教育是一個重要教學環節,如果把握得好、運用得好,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培養。
目前,國家為了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正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政策的傾斜和內地發達地區的幫扶都顯示出只有依靠智力人才,才能促進社會全面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堅強保障。民族地區人才匱乏,智力支撐少,各類建設人才奇缺。人才來自哪里?毋庸置疑來自學校,出自教育,只有教育才能開發人的智力,只有教育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為此,立足三尺講臺的教師們(尤其是在邊遠落后的民族地區的教師)必須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要在教學中教學生學會儲備知識,學會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最終達到提升個人能力的目的,為將來健康成長為具有綜合能力的建設人才打好基礎。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提高民族地區的數學教育,是教學的難題、是焦點。怎樣才能提高民族地區的數學教學是難點之一,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因此,數學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它自然學科的教學效率及培養的人才質量。那么,針對中學階段的學生自身特點,應該如何教會他們學習數學,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提高學生考試成績呢?我認為主要還是教給學生學習數學的正確方法,本人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自己粗淺的看法,拋磚引玉,以求共勉。
一、教會學生重視和用好教科書
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從以下幾方面用好教科書:
(一)怎樣預習教材。因為預習是獲得知識的感性階段,預習的過程就是閱讀教材的過程。通過閱讀應該明確幾個問題:1、新知識有哪些,并列出簡單的提要;2、新知識與哪些舊知識有聯系;3、新知識中有哪些疑難問題。如果在有聯系的舊知識中,有些遺忘了,應當及時加以復習鞏固。這樣做了以后,再去聽課,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主次分明,事半功倍。
(二)怎樣鉆研教材。再次閱讀,它不是機械地重復、記憶課本內容,而是在初步掌握了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鞏固。因此應該深鉆細研,綜合分析,抽象概括,力求切實地把握理論的實質,從而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次閱讀應該解決以下三個問題:1、新知識是怎樣產生的?2、新知識的本質特征是什么?3、怎樣使用新知識?例如,老師講了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后,在閱讀課文時,首先應該弄清公式是怎樣來的,自己動手推一推,掌握相關知識。其次,應該從根本上明確使用公式的條件,最后還應該學會解方程時的書寫格式與要求。
(三)怎樣復習鞏固。在學完一章或一單元后,怎樣復習
鞏固呢?還是應通過閱讀教材進行復習。這次復習側重于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節與節,章與章,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縱橫關系,并通過與有關舊知識的對比,典型題應該動手演算,牢固地掌握住重點知識與技能技巧。比如,在學完二次函數后,在閱讀復習的時候,可將二次三項式,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有關知識,加以對比,歸納總結,就可以對二次函數的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會學生怎樣記憶數學公式
眾所周知,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是學好數學的必要條件。所謂數學基礎知識,應該包括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其中公式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公式是概念的繼續和發展,公式是定理、定律的集中表現,公式凝聚著數學中的全部精華,同時它又是我們解題或證題的依據和工具。因此,對于數學公式只有記準、記牢,并能熟練地應用,才有可能形成技能技巧,從而把數學學好。那么究竟怎樣記憶數學公式呢?
(一)從公式的來源進行記憶
有些學生常常側重于記憶和應用公式的結論,而對于公式的來源卻不夠重視,甚至錯誤地認為推證公式是老師的事情,我們只要記住公式就行了。所以不少學生對很多基本公式,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都不會推導。這樣長期發展下去,由于對公式來源茫然無知,勢必導致對公式死記硬背,所以一旦把公式忘記,則必然無從想起。
(二)從公式的本質特征進行記憶
記憶是伴隨著理解的加深而逐步加深的,因此,我們對公式的認識不能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也就是說,不但要重視公式的來源,更要重視公式本身的內在規律,公式的共性與個性,從而有利于掌握和記憶公式。
(三)從公式之間的對比中進行記憶
對于有聯系的或者容易混淆的公式,可以根據不同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對照比較,揭示其內在聯系,找到它們的異同點,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公式有更加清晰的印象,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防止某些類似公式的混淆。那么怎樣進行公式之間的對比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把相似的公式進行對比。例如,扇形面積= (弧長×半徑)和三角形面積= (底×高),就非常相似,只是扇形的底是弧長,三角形的底是直線,通過這樣的對比就可以借助于三角形面積公式記住扇形公式了。
2、把同類公式進行對比。
3、把具有從屬關系的公式進行對比。例如,可以把多面體的柱、錐、臺地表面積和體積公式看作是旋轉體的柱、錐、臺地表面積和體積的特殊情況,而柱和錐又可以看作是臺的特殊情況,這里的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完全可以在公式里反映出來,這樣就可以把兩套公式統一起來,減輕記憶上的負擔。
三、教會學生怎樣做數學作業
做作業是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要鞏固所獲得的知識,將知識變成技能技巧,就必須做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作業才能奏效。同時,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需要積極思維,得到完整確切的書面成果,長此堅持,才能培養我們學習上的獨立鉆研能力、責任心以及認真負責的精神。那么怎樣才能較好地完成數學作業呢?
(一)在做作業之前,要結合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和要求,認真閱讀教材的有關章節,對有些定理證明或例題,還應動手做一做,必要時也可以翻閱一些有關的參考書,以求得切實理解。在初步掌握了所學知識后,再去做作業,就能事半功倍。反之如果先不進行復習,基礎知識還模糊不清,就急于做題,就會延誤時間,甚至造成各種錯誤。
(二)在做作業時,要仔細審題,明確題目要求,分清已知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條件和結論之間有何聯系,然后充分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探索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步驟,最后書寫出來。
(三)做作業時,要先做簡單的題,再做復雜的題,逐漸增加難度。簡單的題可以幫助我們熟悉定義、定理和公式等,難度較大的題,有助于我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書寫作業時,要力求字跡清楚,敘述完整,符合邏輯關系和格式的要求,即盡力做到表達規范化。
(五)做完作業后,不要以為完事大吉,扔在一邊了事,還應該繼續完成以下幾件事:
1、要會判斷所做題目的正確與否,有答案的要及時翻看答案對照,無答案的要會驗算或檢查。如果發現錯誤,不要輕易地放過,要細查原因,細致糾正,要再練幾道同類題加以鞏固。
2、對較難的題目,要總結其解題的關鍵和解題的思路,同時還要考慮有無其它解法,應當盡全力找出其它各種解法,并將這些解法一一加以比較,從而找出最簡捷的解法,以便不斷提高解題的技能與技巧。
3、對某些題目還應當深入地考慮一下,能否推廣或引申,這樣就可能由一個個別的問題而得到一般的結論,同時也可以提高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
以上這些都做到了,才算名副其實地完成了作業,長此下去,形成習慣,就會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更加系統,更加牢固。
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才有可能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數學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