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代,通過歷史課來培養公民意識的方法流行于很多發達國家,我國也逐漸加入其中。歷史課在培養公民意識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高中歷史教育是公民意識培養的初期階段,由于任職教師對公民意識的培養和歷史學聯系的甚少,歷史學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因而一直以來被忽略。本文針對上述現象,分析探討了歷史教育對培養公民意識的必要性。
[關鍵詞]:歷史教育 公民意識 必要性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公民的意識教育,樹立公民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這是建國以來公民意識第一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因此成為十七大報告中的一個新亮點。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的政治意義。
一、公民意識緒論
公民意識表現為人們作為“公民”對國家政治、法律等一系列活動主體的心理認同與自覺,又表現為保障與權利。它是在現代法治下形成的一種民眾意識,具體表現為視自己和他人為擁有尊嚴、有自由權利和價值的人,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利、尊嚴不受侵犯的意識,這種意識還包含社會責任感。
二、國家暫未設立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
梁啟超在1902年提出的“現代公民”概念,是我國公民教育思想的先河。中國最早的公民讀本是上海書社1913年翻譯的《美國公民學》,1923年熊子容編寫的《公民教育》,是我國發行最早的公民教材。新中國成立以后,思想政治教育替代了公民教育,一場場政治運動如暴風狂雨,從而扼殺了公民意識的萌芽,只有順從才能存活。在1997年,李慎之指出公民意識是中西方的最大差距。在公民教育中斷若干年后,2001年中央頒發了《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公民教育從此進入了官方語匯。2004年,鄭州大學成立的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是第一個公民教育基地。200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新公民讀本》。2007年,十七大報告指出“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上述一系列事實都可以說明國家對公民教育的注重,因此,我們在施教時應該適時的進行公民教育。
高中階段正是16~19歲的“準公民”特殊時期,所以高中時代公民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但由于我國家沒有開設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因此歷史學在培養公民意識方面任重道遠。
三、歷史教育是公民意識養成的重要渠道
我們應該摒棄公民教育就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傳統教育理念,加強歷史老師對歷史教學與公民教育聯系的關注。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對公民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歷史學以其豐富的素材資源、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經驗,占據了人文社科的核心課程位置。高中歷史課應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和公民意識。在教學活動建議中還指出高中歷史老師可以通過開展討論會,教導學生對“臣民”和“公民”加以區分。由此可見,歷史課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今,很多國家力圖讓學生通過學習歷史來了解社會和歷史的各種形態以及不同階段人類發展的特征,把歷史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對培養公民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均有重要的意義。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社會,所以社會價值觀成為新時期歷史教育的主要內容,歷史教育如果總是以灌輸知識的傳統方式去教導學生,它將失去教育的意義,而歷史也將會失去生命力。所以,歷史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才能培養出合格公民。
四、歷史學中有豐富的公民教育資源
學校作為公共教育機構,是公民受教育的重要陣地。歷史學內容貫穿古今,涉及各個領域,對培養公民意識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歷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師應以歷史為教育契機,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公民意識。教師應合理開展歷史活動來豐富公民教育內容,促進公民意識的養成。歷史中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歷史人物的民族責任心和自豪感,古有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慷慨陳詞,今有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奔放豪邁。通過學習了解這些歷史人物,學生可以更加明確個人和國家的關系。歷史中最值得探究的就是人類文明,例如古希臘民主制度。“公民”一詞最早源于希臘,古希臘采取全民直接選舉,即主權在民。近代西方的公民概念源于古希臘的民主意識,公民權是指受到法律保障的個人權利。雅典民主政治達到巔峰,源于公民積極有序參與政治,所以公民意識的核心問題是公民對政治生活的參與。從另一方面來講,雅典文明的興盛源于公民的辯論和自由講學,辯論和自由講學,包括政府發放的各種津貼,促使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參政意識、文化素養,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城邦管理。
當前正是我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因此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秩序錯亂現象,歷史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注重課堂內容與現實熱點的結合,引導學生的理解有序參與的概念。例如“網絡問政”,公民群體通過網絡對社會現象進行揭發,由此形成了大勢洶涌的民眾呼聲。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網民們從曾經的娛樂、惡搞,轉向積極關注社會問題,一躍成為參與最熱情的群體。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實行代議制民主。如果公民從小就能正確把握權利與義務的概念,培養他們的民主參與能力,比如自由發言,討論互動等,就可以為他們將來在基層民主生活中敢于表達、理性參與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歷史學里,我們不僅可以感受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化,還可以增強自身的民族自尊心。體會落后挨打、反抗探索的艱辛歷程,青少年才能更好的肩負民族光復大任。結合當今時事,認清國際形勢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成果與曲折,以增強民族自信心。以中國歷史的學習為基礎,不斷開拓視野,了解各國文化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獨特貢獻,樹立和諧發展的觀念,進一步培養多元價值精神。
結論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取決于國民素質,而國民素質依賴于基礎教育水平。因此,高中歷史課程應實現其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形成先進的世界觀,發揮其在提高公民人文素養方面的積極作用。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培養公民的人文素養,迎戰新時代,是新時期歷史教育的目的。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沖破歷史知識傳統的模式,將其定義為提高公民素質的非專業教育,公民意識培養應該逐步走進高中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陳婕.論高中歷史教育對公民意識培養的必要性[J].科學與財富,2010(5).
[2]陳紫微.如何在歷史課中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J].實踐講堂,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