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總是一個家庭的重心,長久以來,家教在興國安邦中被視為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社會的發展,家教的思想也在日益的完善和豐富。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它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即使今日也熠熠生輝,為后人所借鑒。
[關鍵詞]:現實中 中國傳統家教 德性培養
由古至今,千百年來,孩子總是一個家庭的重心,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家教一直被中國古人當作興國安邦的重要方法,于是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家庭教育,越來越多的各種家教思想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在這種情形之下,需要我們對中國式傳統家教思想進行新的發揚和審視。這些在內容上不斷完善和豐富的家教,它造就和傳承著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所以今天仍有很大的參考和借鑒的價值。面對今天社會上比較雜亂的家教,難道不值得我們總結借鑒嗎?
當前國人日益富足,很多當前的教育造成家教在根本上發生了偏離。從古代來看,此社會背景下,試想今后的人,光有很多的錢,起碼的德都不具備,那將是怎樣的社會現狀?因此,對于先人賢者們的遺德古訓進行回味就顯得極具有很大的現實參考價值。
一、做人在德性方面的培養
培養子女在做人過程中的德性是做人的基本,傳統教育的基本特點也是在教育子女怎樣做人。在這個過程中,家教首先教會孩子的是做人,其次是教會孩子怎樣去做事。在傳統的家教過程中,學習知識要尊重德性,學習知識要以德為本。在古代的家教中,都是把道德和知識的教化進行綜合教育。做人上如果有污點,就是倫理上的欠缺。古代的先人們對子女的培養很注重平時生活的積累,教育子女不要因為事情小而不去做。古代的先人們在家教上特別注重道德的教育,即使丟失了錢財,也不能丟失道德。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的家長在給孩子花錢方面都特別大方,還為孩子未來做了很好的打算,攢了一大筆錢。這是現在社會最普遍最常規的現象,再加上社會金錢的突出作用,造成了一些腐敗和德性丟失的現象出現。而今的家教更多的是灌輸貪圖享受,占便宜,好狠斗勇……致使社會上出現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試問各位家長,這些優秀的傳統教育你了解嗎?此時此刻,我們不得不多多的把先人的古訓拿過來回味,對現在的家教將有深遠影響。
二、對禮儀的培養
先人認為,對于孩子的教育要從禮儀上進行管制和規范,行事作風不能沒有禮儀,從某種層面來講,這也是禮儀最初產生的直接原因。古人們對于子女的禮儀教化是十分注重的,生活的各個方面均包含其中。在孩子5歲時,要懂得教會孩子辨認和識數。大一歲的時候,女孩子和男孩子是不可以一起出席的。到了八歲左右的時候,要教會孩子怎樣進門和出門,以及吃飯的禮儀。讓孩子學會怎樣謙卑有禮,懂得謙讓,知道有長輩在的時候,自己要走在后面。等孩子到九歲左右的時候,要讓孩子學會計算日期。孩子長到十歲了,要出門求學,在外留宿,并且學習記事和寫字。要把以往在家學習的禮儀銘記在心。孩子到了十三歲的時候,要懂得學習詩篇的誦讀,對音樂的學習都要了解。所以說,先人們對子女的禮儀教化可謂十分重要,其內容涉及范圍甚廣,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十分具體。究其目的,則是希望通過實踐活動來對子女道德主體意識的培養,即通過禮儀教化,來使子女能夠從實踐活動中領悟到道德意識,并在潛移默化中從外在向內在滲透,從而逐漸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而反觀當下的一些年輕人,禮節意識欠缺,有的甚至連起碼的禮貌也不懂,不懂裝懂,大話連篇,作為孩子的家長,其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樣無疑會產生惡性的循環,孩子的未來令人堪憂。
三、學會仁愛與人和諧相處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講求的就是道德涵養是內在的,并不能通過外在的儀式行為來進行體現和判斷。仁愛之心是一種內在精神特質,正是因為這一特質的存在,才顯示出人類外在的珍貴。對于別人的需要和感受則很少顧及,這樣,人際關系必然加劇。一個人只有發自內心的愛別人,才會有愛人之心,不自私自利,不麻木不仁。對于愛人的理解,要從道德和涵養上進行理解。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不能夠只以自己的個人立場出發,要有愛人之心,要懂得全局意識,要顧及別人的需要和感受。放棄自私的個人私心,懂得換位來思考問題,只有這樣,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才能夠得以協調。因此,在傳統家教中倡導將“我執”立場摒棄,而是時常換位思考來對彼此的感受和需要進行感知。這樣,就不會將自己的要求強加給別人,從而協調了人與人間的關系。可以說,生活中的小德、小善,對于子女仁愛之心的培養都是很合適的。所以說如果每個人每一時候都可以把仁愛之心銘記于心,并且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到。這樣就可以把這種責任、這一品德推廣至社會,用自己作為榜樣,好感染更多的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也算是其道德修養內化的一種趨勢。這與當今社會倡導的構建和諧社會相吻合,借鑒優良的傳統家教,我們的社會將自然和諧。
四、崇尚節儉的美德
在古代節儉是一種美德,在今天節儉更是一種文化,也體現了一種素養。今天我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提高,但是先人們的古訓仍然適用。節儉是家訓,也是值得我們長遠深思的美德。司馬光曾經在自己的家訓中就說過,所有有德性的人都是懂得節儉的人。即便今天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觀,在物質和精神上的要求也都在增長,但是我們要牢記節儉的美德,我們要有憂慮意識,不能鋪張浪費。這不僅僅是一種優秀的傳統美德,也是對我們資源的節約和利用,為了讓我們的明天更好,為了我們祖國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這一點,得力于我們國家現在提倡的反對鋪張浪費、制止奢靡之風,厲行節儉的政策,甚感欣慰。
五、誠信是金
誠信就是要遵守自己的承諾,不欺瞞,不行騙。誠信是德性最基本的品行,孔老夫子在古代也是反反復復的在對誠信進行解析和強調。說出來的話一定要相信,做的事情一定要有結果,要有始有終,要言行一致。所以說謹慎是言行最基本的道德,要做到恭敬和忠信。如果自己的言行不能夠讓別人信服,就是自己誠信有問題。不但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同時也會涉及和牽連自己家族的聲譽。對于從別人那里有幸學回來的知識,要努力的弄明白,不能夠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當前,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于物質的貪戀和追求已經讓很多人忘恩負義,所以在利益面前,我們不可以忘記,一定要舍利取義,千萬不可以見利忘義。當前,也有很多的學者曾經提出,社會經濟本來就是靠誠信來經營的,所以在利益面前,必須做到規范和守信,用誠信的道德準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總結:
我們中國的傳統教育思想有許多都是值得我們現今的家長進行學習借鑒的,我們并不能因為西方的先進而一味只是照搬人家的,盲目追求時尚,我們應該發揚“揚棄”的精神,繼承發揚傳統教育思想中的精華,同時可以結合西方的優秀的教育經驗,根據自身孩子的情況,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教育方式。在這種情形之下,需要我們對中國式傳統家教思想進行新的發揚和審視。這些在內容上不斷完善和豐富的家教,要結合古代先人們的教誨更好的加以學習和沉思。
參考文獻:
[1]楊明偉. 德性培養:中國傳統家教的主要內容[J].教學與管理,2009(02)
[2]趙敏. 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2(03)
[3]陳海青. 德性視域下的美國當代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大學,2012(04)
[4]陳海青. 德性視域下的美國當代品格教育研究[D].上海大學,2012(04)
[5]沈慧. 教育的倫理精神及其教育德性的實現[D].江蘇大學,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