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健康的心里才能學有所成;一個人有了健康的心里才能在工作中做出成績;一個人有了健康的心里才能對人社會做出貢獻。如果一個人的心里發展不健康將帶來嚴重的后果。就會對社會帶來危害,而張海迪、海倫.凱樂、周婷婷雖然身體存缺陷,但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和堅強的意志,最終走向了成功。
[關鍵詞]:聾生心里健康教育
由于聽力受損,語言發展存在缺陷,接受外來信息受很大限制,使聾生無法與正常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姐妹、兄弟進行正常的溝通和交流,長期處于“封閉”的狀態中,造成他們心理發展存在不足,如:嫉妒他人,與周圍的人敵對,多疑、偏激、自卑、易怒等。《聾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中明確指出:培養聾生具有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里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養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可見聾生的心理教育是不容忽視的,作為聾教育工作者要把對聾生的心里健康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以幫助聾生調整好心理,使之心理健康發展。
一、尊重聾生、塑造良好人格
培養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人的性格、氣質一般比較穩定,不容易改變,但自卑感可以通過正確的認識行為有意識注意而得到改善。形成自卑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學交往中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因此要改變自卑,須從人事改變入手,引導聾生善于發現字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我班有一名學生,學習成績差,同學們都嘲笑他,但繪畫很好很有靈感,我就鼓勵他讓他參加了繪畫組,作品屢次獲獎,他得到了同學們的羨慕,并且逐漸恢復了自信。
二、多開展活動,在活動中親身體會
“多開展活動”能很好地提高聾生心里素質。有心理學專家指出:心里素質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決知與不知的問題,而是通過創設一定的心里情景,開展極富有啟發意義的活動,來促成體內的認知沖突,喚醒聾啞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一些心里感悟,增強他們的心里感受,從而達到真正地影響他們心里健康的目的。對于聾生個體來說活動是他們最喜歡的,對其心里體驗來說,無論什么樣的講說都無法代替各人的親身感悟和直接體驗。
經常和聾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素質教育活動,如:“自信的小動物”、“學習張海迪”、“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等。在每一次活動中我都積極為聾生創造了一個讓他們有思考、體會和表達的空間。同學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我鼓勵每一個聾生都大膽地表演,大膽地說,連平時不愛說話的聾生都參加了表演。通過這些活動讓聾生了解別人,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這些活動,使聾生胡獲得心理體驗,受到觸動和鼓舞。
三、學習語言,解決問題
先天耳聾和后天耳聾的人中有音樂家貝多芬,發明家愛迪生,宇宙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教育家海倫凱勒等知名人物。在我國也有很多聾人專家、學者、勞動模范、聾人大學生等。使他們的心里發展得到很大地提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很好的教育和掌握了語言。
四、協調一致,環境熏陶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朱志賢說:“遺傳上提供兒童心理發展的可能性,而環境和教育則規定兒童心理發展的現實性。”外界環境為兒童提供了豐富的刺激物,因此引起兒童的心理反應。聾生的心理發展在聽覺和語言障礙的情況下,環境的教育作用就更加顯著。如果環境與學校教育不一致,相違背,那么我們對聾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就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甚至不起作用。因此我提出 1、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要相統一,2、外界環境要與學校教育相統一。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這計劃就充分說明了心理作用的效果相當大。只有讓聾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打好聾生品德和才能發展的基礎,聾生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缺陷補償,將來才能真正做一個殘而不廢的、自立自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