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文化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離不開文化的支持。作為農村發展中的重要力量,文化“軟實力”,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穩定發展、豐富文化生活、提升農民生活品質有著積極作用,筆者多年來從事基層農村文化工作,感觸頗深。近年來,隨著我縣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在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村中,文藝活動、公益電影放映、圖書借閱、科技種植養殖培訓等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受到了廣大農村群眾的歡迎。同時,人們的文化消費檔次和品位更高,心情也更加迫切。而農村文化設施、文化活動形式、農村文化工作者的自身素質等等,不能滿足農村群眾對文化形態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供需矛盾難免發生。
例如:我縣農村在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目前我國廣大農村依然占有相當比重。一是農村文化大院稀少而簡陋。如我縣17個鄉鎮的503個農村文化大院中,70%以上的大部分村文化大院硬件設備簡陋陳舊,配套內容稀少,服務功能有限;閱覽室書籍古老、數量有限,新刊物、雜志廖廖無幾,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以科技求發家致富的需要。二是建設“新農村”不是建“新村”。有的地方誤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理解為建設新村運動,急迫地要把價值無窮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柝除,使這些農村喪失了地域性、民族性、個性和藝術特性,鄉村文化生活貧乏,使封建迷信、賭博等乘虛而入,污染了社會風氣,影響了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穩定。因此,保護農村文化的根脈。注重對農村文化遺產的保護,千萬不要把“新農村”變為“洋農村”,變成完全城市化的“新村”。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凡涉及文化遺產保護事項的基本建設項目,必須依法接受文物部門的評估,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進一步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勢在必行,迫在眉睫。三是經費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由于長期缺乏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在相當一部分鄉村文化經費投入與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相協調,文化事業的發展滯后且不平衡,鄉村文化設施已不能維持開展正常文化活動的需要,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更不能適應新形勢下文化大發展的需要,嚴重制約著廣大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的現狀和新的變化,如何改變農村文化局面,不斷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是擺在我們廣大文化工作者面前應當深思的重要課題。在全面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要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基層文化軟硬件建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人們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建設美好家鄉的豪情壯志,推動城鄉“講文明、樹新風”活動的深入開展。因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使之走出目前的困境。
一是加大投入,扎實推進新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建設的物質載體,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標志。各級黨委、政府要針對鄉村文化設施陳舊落后的現狀,加大財政投入,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制定了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將農村文化設施硬件建設納入社會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原有的已不適應要求的文化設施,進行擴建、改造和修繕。與此同時,紀念館、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等公益文化設施要全部免費對外開放,為廣大群眾服務,全力支持新農村建設。多方籌措財政建設資金,積極鼓勵社會、企業、個人等各種力量投資辦文化,拓寬文化建設的投融資渠道,最大限度地改善文化陣地建設投入不足的問題。引導廣大農民特別是先富起來的農民,培養他們文化建設主體意識,讓更多的農民自覺出資、出力、出工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用先進文化思想占領新農村文化陣地。
二是廣泛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為服務新農村建設,文化主管部門要始終把“文化下鄉”作為一項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政治任務來抓,鼓勵各文藝團體在農村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使文化在農村生根、開花,增強文化對人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和文明程度。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農村對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采取多種形式,積極組織開展流動舞臺“送戲下鄉”、“千村千場”、“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文藝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使廣大群眾真切地感受到文化藝術的魅力,感受到積極向上、勇于進取的精神力量,激發他們建設美好家鄉的豪情壯志,表達他們擁有富裕生活的喜悅之情和昂揚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一大批農村文化專業戶、文化熱心人、文化紀經人等不斷涌現,且日益活躍,帶動農村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從而使廣大群眾的注意力轉移到發展經濟上來,轉移到建設美好家園上來,鄉村打架斗毆、尋釁滋事、聚眾賭博、封建迷信等現象不見了。干事的人多了,閑散的人少了,干成事的多了,無事生非的少了,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力地促進廣大農村的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三是爭取資金,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要緊緊抓住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好機遇,制定詳實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產業項目發展規劃,在廣大鄉村開展民間文化遺產普查和歷史文化名村、民間文化之鄉的申報工作。會同宣傳、發改、財政等有關部門一道,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扶持資金,不斷完善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建設。
四是以人為本,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如采取以會代訓、實地輔導、相互交流等形式,對鄉鎮文化站及村級文化專干、文藝骨干進行業務和技術指導,與鄉鎮黨委、政府共同研究制訂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法措施。對農村文化大院常年進行業務輔導,以點帶面,從活動開展、場地建設、人員管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多方位開展服務,從而使村級文化大院的檔次和服務功能有較大的提高和改善。同時,積極發展農村文化團體組織,壯大和穩定民間文化人才隊伍,為農村文化的發展提供各專業門類的人才群體。
五是典型引領,為新農村建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構建和諧文化的要求,宣傳、文化等部門要把服務和促進新農村建設作為重要任務,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和培育社會主義新風尚為重點,適時創新形式和內容,創作了一批貼近生活、貼近農民、貼近新農村建設的文藝作品,引導廣大群眾崇尚科學、破除陋習,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習俗,逐步形成和諧文明的農村新風貌。注重抓好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宣傳,形成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
六是加強領導,確保各項文化經濟政策的落實。建設文化強國,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復雜、艱巨、長期的歷史過程。特別是近年來,各級黨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宣傳、文化等部門全力以赴,社會各界齊心協力,自覺地把文化建設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去謀劃,把文化工作納入了社會發展規劃和黨委、縣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體系,發揮政府對文化事業發展的保障作用。同時,確保對文化的投入增幅高于同期財政收入的增幅。結合國家、省、市有關文化經濟政策,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多渠道,多形式籌措文化建設資金,以實現文化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思想動力。
七是培育新風,著力提升公民素質。深入宣傳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積極推進先進文化理論進機關、進企業、進農村、進課堂、進社區,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勵全縣干部群眾自覺投身經濟社會建設事業。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廉政文化建設,組織各類道德實踐活動,倡導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扎實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學校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城鄉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形成和諧的社會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