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文化政治尤其是教育的發展,建構主義越來越彰顯出它的魅力,提出了一系列很有價值的觀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建構主義也不例外,有利也有弊。那么,教師在建構主義的利與弊下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把握好“攻”“守”之勢,掌握好傳統與建構的火候,促進教育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建構主義 利弊 教師發展 “攻”“守”
近些年來,建構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教育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當今多元文化的社會背景中,建構主義歷經碰撞與交融,得以脫穎而出,已經成為倍受關注并且正在對當代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產生廣泛影響的理論思潮。建構主義教育家們的確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教學思想,無疑是應當肯定的。建構主義也有其偏頗之處。我們有必要也必須對其進行深入全面的了解,這樣才能為我國的教育改革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一、建構主義觀點及其利弊
(一)建構主義知識觀及其利弊
1、建構主義知識觀
建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提出了質疑,強調知識的動態性。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并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1]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構來完成,以他們自己的經驗、信念為背景來分析知識的合理性。
2、建構主義知識觀的利弊
建構主義知識觀強調知識的相對運動性和靈活性。對傳統的教育知識觀無疑是巨大的沖擊。有利于學生動態的把握知識,靈活的運用各種內外在條件獲得知識。但建構主義知識觀有些夸大了知識的相對性即動態性,而忽略了知識的絕對性即穩定性客觀性。然而要想正確科學的把握知識觀,這兩方面的理解一個都不能少。
(二)建構主義學習觀及其利弊
1、建構主義學習觀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習并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它也包含于新舊經驗的沖突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是新舊經驗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
2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利弊
建構主義學習觀指明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與主動性。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全面深刻的理解與把握。然而,建構主義學習觀也有其偏頗之處。學生是應該進行積極的參與學習,但是也不可忽略替代學習。
(三)建構主義教學觀及其利弊
1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者強調教學通過設計重大的任務或問題以引導學習和支撐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習者成為學習主體。由于知識的動態性和相對性以及學習的建構過程,教學不再是傳遞客觀而確定的現成知識,而是激發出學生原有的相關知識經驗,促進知識經驗的“生長”。
2.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利弊
建構主義教學觀強調教學從臺前走到幕后,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生最終知識的獲得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其實施起來卻有一定的難度。首先,其對教師的要求較高,無論是專業素質還是人文素養抑或是整體素質。其次,這對教學環境設施的要求也較高,總的說來,建構主義教學觀實施起來困難重重。
(三)建構主義教師觀及其利弊
1建構主義教師觀
早在1983年極端建構主義代表人物馮·格拉塞斯費爾德就指出:“我們應該把知識與能力看作是個人建構自己經驗的產物,教師的作用將不再是講授‘事實’,而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在特定領域中建構自己的經驗”。建構主義主張,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其角色就是學生學習的輔導者。
2建構主義教師觀的利弊
建構主義教師觀對教師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符合時代精神的教育理念,這無疑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及我國教師整體質量的提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當教師采用各種以建構主義教師觀為依據的教學模式時,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提倡情境性教學,力主具體和真實,也因此而忽視了概念,抽象和概括;主張采用合作學習,學徒式教學代替常規的正常的教學等等。這些論述與主張都有失偏頗。
二、建構主義利弊下教師發展的“攻”與“守”
(一)建構主義利弊下教師發展的“攻”勢
所謂建構主義利弊下教師發展的“攻”勢就是在建構主義利弊的影響下,教師應對哪些方面進行改進,向哪些方向前進。
首先,關于教師的角色扮演。眾所周知,建構主義提倡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作為認知主體的主動的知識建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角色不能被忽略。其次,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互換是建構主義一再強調的。在建構主義看來,教師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時也要保持自己的自主性。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的興趣和主觀建構,又不能“聽任自由”,因為教學應該是有目的的活動。還有,關于教師教育與培養。在建構主義者看來,教師教育的環境本身就必須是建構的,就如同作為未來的教師所經歷的那樣。最后,在教師評價方面,我們應根據建構主義進行積極的改革。從建構主義的角度看,教師評價應該是一種形成性評價或發展性評價,其主要目的是為教師提供教育教學行為反思的依據,以期豐富教師對教育教學活動、事件認知的內部意義建構或表征,形成個性化的教育教學行為,最終既改善教師教育教學的有效性也提升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程度。
(二)建構主義利弊下教師發展的“守”勢
所謂建構主義利弊下教師發展的“守”勢即在建構主義越來越“火”的今天,有些方面確實應該打破傳統教育理念的束縛,大力改革發展教育,然而在某些方面,我們也應繼承優良的傳統教學模式與理念,“守”住傳統。
首先,對于建構主義極力提倡的合作學習而言,其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規教學。現如今,許多中小學過于強調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容易導致課堂整體意義的喪失。因此,在這方面,教師還應“守”住些傳統,把常規的教學與合作學習按一定比例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其次,教師在教授知識時,對于知識的把握一定要注意課程內容應該是一種“一”與“多”、“共性”與“個性”“歷史”與“現實”的統一,而不是建構主義所倡導的“知識不是客觀的,知識也不是‘歷史的’”。最后,對于教學方法模式,建構主義要求學生的主動自我建構。教師完全處于“備用”地位。教師應把傳統的統一授課與學生的自主建構合理的結合起來。
總之,建構主義許多富有創見的教育教學思想,對于我們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教育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我們應當批判地吸收建構主義教育觀的合理見解,去掉其偏激、錯誤與不適合我國國情之處,在衡量建構主義利弊之后,正確處理好教師發展的“攻”與“守”,促進我國教育健康長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205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6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03
[4]支愛玲.關于教師觀的新視野[J].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