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童是一個不穩定發展的群體,易出現許多問題,但是無論是什么樣的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東西,那便是自我同一性,即自我認識。本文從四個方面揭示了自我同一性及其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而重點論述了教育工作者之于兒童自我同一性的教育意義。
[關鍵詞]:兒童 自我同一性 意義
一、自我同一性的界定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是Erikson自我精神分析理論的核心概念。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它。首先,它是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一時空中對自己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感覺和體驗,以及別人對自己的一致性和連續性的知覺或意識。其次,同一性是一種社會心理結構,這種結構通過自我與他人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模仿、認同和積極的自我建構來反映社會的影響。再次,同一性也是一個自我調節系統,可幫助個體指導注意、加工信息、控制意識以及選擇合適的行為。
簡單來說,自我同一性是個體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整合,是個體尋求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能力,也就是對“我是誰”,“我將來的發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適應社會”等問題的堅定而連貫的意識。
二、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家庭因素與兒童的自我同一性發展
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權威型教養方式有利于促成兒童的同一性獲得,專制型教養方式可導致同一性的提早成熟,溺愛和忽視型教養方式則易導致同一性擴散。一般來說,來自溫暖、但不過分壓制和溺愛家庭的青少年其同一性的發展是健康的。
(二)同伴關系和友誼與兒童的自我同一性發展
進入兒童中后期,個體不再基于共同活動來選擇朋友,而是根據共同的興趣、價值觀和信念來選擇支持性和理解性的朋友。當兒童進入內心混亂階段時,他可以參照朋友和同伴群體檢測新的與同一性相關的技能;來自同伴的社會支持是兒童總體自我價值的重要預測因素。
(三)學校教育與兒童自我同一性發展
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與兒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密切關系。我們的教育長期以來以“應試”為中心,教師以“大綱”為依據,以“班級授課制”為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而對學生統一要求和講授,課業負擔沉重,學生失去思考的時間,個性發展空間非常小。啟發式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理想中,“為創造力而教”也只是口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塑造人沒有做到有機地統一。如何“減負”以及學生“減負”后的心理空間該如何填充都是教育工作者應該認真思索的問題。
(四)社會文化與兒童自我同一性發展
首先,社會主流文化對兒童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是積極昂揚的還是消極頹廢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一代兒童的主導心境。其次,社會榜樣模型與兒童自我同一性也有緊密關系。如果我們的社會能為兒童提供一些他們認為值得效仿的成人榜樣,就可以借此去引導兒童學習,使兒童自發努力成為他們所尊崇的對象。再次,社會環境氣氛與兒童自我同一性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民主的環境和包容的氣氛有助于兒童自我同一性的發展。
三、教師之余兒童自我同一性的意義
(一)教師語言
首先,教師語言要多贊美鼓勵。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最渴望他人的贊美。贊美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其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思想是語言的基礎,教師必須加強自己的思想修養。一位教師如果具備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他的語言藝術就能更完美,就能更充分地發揮作用。再次,教師要難得糊涂,“難得糊涂”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豁達,是一種超越。我們不要用我們的標準去要求學生,因為他們的成長需要的是一個過程,老師能做的只是引導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不要一刀切,要尊重差異。再次,教師要以人為本。素質教育應該關注生命的存在,關愛生命的整體,這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不僅關注能用分數衡量的成績,也關注不能用分數衡量的生命價值;不僅關注學生的現實生活,也關注學生未來的生活。最后,教師要懂得傾聽。傾聽是一種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動。只要你認真地傾聽,講話的人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別人的關注和認可,而且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他們非常需要傾聽,因為傾聽本身就是一種關注和認可。
(二)重視自我意識教育
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兒童客觀全面地認識分析和對待自我,使他們對自己生活上的決定和未來目標能夠信賴并感到愉快。應重視在兒童中開展有關人生觀和人生理想的討論,充分了解兒童的思想動態,并不失時機地對兒童進行有關人生理想的教育,幫助他們修正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使每一位兒童都能擁有積極的人生追求。在學校教育中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養成積極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他們認識人生和社會的能力。教育者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兒童,認識并重視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從而對他們的同一性形成進行有效的干預。
(三)培養一致的情感和態度“系統調節心理平衡。
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培養積極的情感引導兒童主動參與社會活動促使其健全知識結構等培養他們對他人社會的愛讓積極的情感,占領他們的心靈驅除消極情感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培養正確的態度要教育兒童始終心存感激,樹立樂觀精神,積極從事公益娛樂和教育活動,牢固樹立積極而正確的人生態度和社會態度情感和態度。在水平和性質上的一致可以使個體正確認識和把握自己以及形成對他人和社會的穩定態度,從而在整體上調節心理系統的平衡。
(四)以自我認識促進自我教育提高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師引導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選擇適合班情的教育方式,如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寫周記、舉行演講比賽等來引導學生、點化學生。讓學生寫自我省察日記,讓他們自我總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然后有針對性地揚長避短,從而不斷提高自己。這本身就有助于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發展。
總之,教師之于兒童自我同一性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明確教師在其中的功用,不僅有利于兒童健康積極的成長,更是教師自我成長必不可少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努力做到。
參考文獻:
[1]王樹青.兒童自我同一性狀態問卷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3).
[2]王樹青,朱新筱,張粵萍.兒童自我同一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
[3]〔美〕埃里克·H·埃里克森.孫名之.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