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音樂課的情境教學,是培養少年兒童審美情趣,增強少年兒童審美意識,完善少年兒童人 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生活 現代多媒體 語言 創作體會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它是通過特殊的表現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現者的情感與思想,把它們傳遞給觀眾和聽眾,以引起情感共鳴。但現實中不少學生感到音樂學科枯燥無味、難學,也有的認為音樂學科是“小兒科”,不屑一顧,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學生何以會產生這種畏學和厭學的情緒呢?我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情感的揭示、情景的設置。因此教學中用情景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離開情感教學的音樂確實會變得晦澀難懂、索然無味。
情境教學中的“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共創的一種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場景,這種場景能把學生帶入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氛圍中,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小學音樂課堂內的音樂意境,存在于音樂教師的音樂表現和學生音樂審美體驗的自始至 終。沒有教師主動的音樂表現,就沒有學生的音樂審美體驗,就沒有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
小學音樂課的意境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生活展示情境“音樂源于自然”。
音樂教學不能只把學生拘泥于室內的學習,應當讓他們回歸生活,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體味音樂的存在。比如:課外郊游時,帶領同學們在森林里漫步,樹葉沙沙作響,小溪歡快地流淌,鳥兒放聲歌唱,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樂曲嗎?在不知不覺中,同學們都隨著這美妙的自然音響哼唱起來,曲調清新、自然、淳樸,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樂的存在,生活的美好。
二、用電化多媒體來展示意境現代電化多媒體在展示音樂意境中,具有快捷、方便、超越時空的 特點。
學生在電化多媒體有聲、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進入緊扣教材的特定的音樂意境中去。例如:我在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精心剪輯了一組電影電視鏡頭,學生在屏幕看到的是:抗日將士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 火沖鋒陷陣的場景,同時響起了沖鋒的號角,隨著 《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由弱到強,又疊印出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的畫面……→在莊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歌》聲中,萬人注目著天安門前的升旗儀式……。這一組影視鏡頭的播放,具有整體上的跌宕起伏、剛柔相 濟的藝術效果,使學生既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創作過程,又很自然地進入了《國歌》的音樂意境,并產生了強烈的學唱愿望。
三、用語言來描述意境
教師在用音樂語言構筑音樂意境后,還必須及時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用口頭語言來描述音樂意境。如:在上音樂欣賞課《彼得與狼》時,先 讓學生聽這個交響童話的音樂,在學生隨著音樂旋律的發展漸入佳境后,又及時啟發學生想象,用自己的話來 描述它,在此基礎上,簡要概括出在這個交響童話故事中貓的饞嘴與狡猾,小鳥的機靈活潑,鴨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陰險、毒辣,彼得的機智勇敢,老爺爺的善良、可親等音樂形象,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交響童話音樂的藝 術魅力。學生在進入音樂意境后,必然會對音樂的旋律織體、和聲節奏贊嘆不絕,激動萬分,并有 一種急于表述的激情。這時,教師就應當因勢利導,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感受。
四、表演體會情境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與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現歌曲的內容,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大鹿》這首歌曲,從歌曲曲調上看比較平淡,而且音準不容易掌握的音多次出現,如果直接教唱,學生不易學會。根據這種情況,我先給同學們介紹了歌曲的內容,然后找兩個同學分別扮成小兔和大鹿,隨著優美的旋律進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學充分表現了兔子為了逃命的那種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學也表現出那種樂于助人的精神。游戲表演進行的順利而愉快,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在分組表演后,同學們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隨后教師在同學們情緒高漲時進行歌詞教唱,同學們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首歌。學生一旦真正進入了音樂的意境,就會用非常自然的歌唱來贊美它,而這種自然的歌唱。
因此,小學音樂課的情境教學,是培養少年兒童審美情趣,增強少年兒童審美意識,完善少年兒童人 格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