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巖是武當山赫赫有名的三十六巖之一。滴水巖最為奇妙之處,在于巖洞內千百年日夜不歇的一顆顆水滴。四時滴水不絕,珠翡四濺的滴水巖,也成了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散文游記詩歌描述的對象。
酷似鍋蓋的巖洞藏有一石殿
無論是元朝《武當福地總真集》,還是明朝《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滴水巖都被列入武當山的三十六巖之一。
在武當山五龍宮一帶,村民們俗稱這個巖洞為上元。
上元,是唐高宗李治使用的年號。
滴水巖何以稱為上元?應該與武當道教密不可分。正月十五之所以稱為上元節,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每年的正月十五,既是民俗文化中的元宵節,也是道教文化中的上元節。
元朝,武當山高道劉道明編撰的《武當福地總真集》記載:“滴水巖在仙侶巖之南,巖如大廈,裂石出泉,因以名之。”
成書于明朝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系明朝武當山高道任自垣編撰。書中記載:“滴水巖在南巖宮之下。其巖虛敞,常有泉滴其池,寒夏不竭,清冽而甘,因名滴水。舊有祠宇,俱廢。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敕建殿宇,精嚴香火。又置道房,以道士焚修。”
明朝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時任武當山提調官的方升編纂《大岳志略》上記載:“滴水巖去南巖宮西北五里。巖內鑿石作小池,泉常滴焉。”
探訪滴水巖的念頭久矣。有水在滴,滴答作響,接連不絕……這個巖洞的造型,如同其生動形象的名字,在記者腦海中若隱若現,浮想聯翩。
2003年4月,記者曾從南巖飛升崖水庫,沿五龍大峽谷前往五龍宮,錯過了尋覓滴水巖的路徑。
2014年3月,記者與網友“游塵”從五龍宮出發,踏上前往南巖的古神道,順便探訪沿途赫赫有名的滴水巖。
出五龍宮,沿新修的水泥游步道徑直下行,經華陽巖、青羊橋,便來到水流清澈的青羊澗。行之不久,可見路道左側有一個不顯眼的土坎處,徑直向上走去,只見一條清晰的青石漫道蜿蜒向上,這當是徐霞客壯游武當途經的古神道。
雜草叢生、灌木相間。順著幽靜的古神道,一路前行,時而踩踏在斑駁光滑的青石板,時而跳躍在古樸幽邃的羊腸道。一路走來,雖是汗出如漿,但這大山深處遠離塵囂,與世無爭,一路走走歇歇,享受的是絢爛多彩、恍如隔世的世外桃源。
穿密林、踏野草、過竹芭橋……約3個半小時后,忽然看到路道右側的坎兒下有一個酷似鍋蓋的巖洞,剛好露一狹縫。定眼一看,巖內藏有一石殿。
寬3.5米、進深2.5米、高4.3米的石殿坐東朝西,歇山黑筒瓦頂,檐下為單翹重昂外三踩磚雕仿木斗拱,斗拱彩畫依然鮮艷。殿內神臺上供奉一尊高1.5米的泥塑彩畫真武坐像。下部為石作須彌座,有一石供案,高1.5米、桌高1米、長2.8米、寬1米,其造型、雕刻、鏤空與武當隱仙巖的石供案幾近相同。
著名古建筑學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皋在其主編的《武當山古建筑》中指出,滴水巖始建于唐朝,明朝亦有敕建。
小水珠日夜不歇滴落千百年
滴水巖是一座天然形成的巖洞,向陽平坦,坐東朝西。面闊16.5米、深11.8米、高4.3米的巖洞,其兩側泉水充沛,為三級方整石崇臺,洞內深處崇臺之上為唐朝古殿遺址。
從其規模來看,依然能顯現出當年的輝煌與喧囂。
據《武當山古建筑》刊載,滴水巖廟,是按唐朝早期兩室制營造,臺高0.9米。崇臺兩端各置一組螭首和泉池,臺上前居中設一座宋朝磚石殿,殿前置一張石作供案。巖外為第一級崇臺,臺右有一座坐北朝南的磚雕化帛爐。
寬1.7米、進深1.2米、高2.9米的這座化帛爐,歇山黑筒瓦頂,檐下為單翹重昂外三踩磚雕仿木斗拱,下部為磚雕須彌座,整座建筑全部為磚結構。
奇妙的是,在滴水巖有兩組長0.8米、寬0.5米、高0.5米的螭首。
螭首是古代彝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螭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傳說中的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
武當山古建筑專家張華鵬認為,此龍頭造型既有別于漢朝馬頭型龍,又有別于宋朝楔形翹嘴龍之特征,與黑龍江牡丹江的寧安渤海國唐朝石螭首相同。具有典型的唐初龍頭造型特征,即勾形角、花葉形耳、突目、厚唇上卷、嘴角超過眼角、嘴長占頭部三分之二。
眼前這兩組雕刻精巧細膩的螭首,隨著風霜雪雨的磨礪,雖歷盡劫難,斑駁滄桑,但古貌依稀。越過歲月的風塵,精美的石雕刻仍頑強地透射出藝術的魅力,向世人昭示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讓人不得不被古人的精妙手藝所折服。
滴水巖最為奇妙之處,在于千百年日夜不歇的一顆顆水滴。
走進巖洞內,繞行在石殿背后,可見洞內的巖壁頂部濕漉漉一片。一滴滴小水珠從頂部的石縫中往下滴,不偏不倚落入地上的小水潭,發出“滴答滴答”的滴水聲音。
滴滴小水珠,就這樣日夜不歇地滴落了千百年,這許是滴水巖名字的由來。
貴族達官文人筆下的滴水巖
從南巖到五龍宮長約30里的古神道上,歷代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紛至沓來,履痕不斷。
滴水巖,正處于這條古神道上,也就自然成了他們散文游記中描述的對象。
明朝文學家、戲曲家、抗倭名將汪道昆,是安徽黃山市徽州區人。明朝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45歲的汪道昆撫治鄖陽。他在《太和山記》中寫道:“由南巖下為滴水巖……入青羊澗”。
“日暮過滴水巖,傍有大樹皆千年物,其水中龍蟒欲作云雨狀,其樹聲若虎嘯,令人恐恐速行。就五龍宮宿焉……”明朝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6月,45歲的明朝詩文作家陳文燭在暢游武當山后寫下《游太和山記》,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滴水巖附近古樹的神秘。陳文燭是湖北沔陽人(今仙桃市),他巧妙地運用了夸張、比擬的修辭方式。單就比擬而言,陳文燭想像奇特,把美輪美奐的武當山自然景物與人的心靈感受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出了物我一體、難分彼此的意境,體現了滴水巖的神秘莫測。
明朝文學家譚元春,湖北天門人,是“竟陵派”創始人之一。他主張性靈說,是明末反對詩文擬古潮流的重要一派。《游玄岳記》是譚元春山水小品的代表作,頗能體現譚元春甚至整個竟陵派詩文幽深孤峭的審美旨趣。武當山在譚元春的胸中筆底,變化以至離奇。“東至滴水巖,觀其水所滴如刻漏。是時南巖宮殿,已迎瞻矚……”譚元春從五龍宮穿行至南巖,他在觀覽了滴水巖后,此時的南巖宮殿,已是歷歷在目。
王世貞是江蘇省太倉人,出生于明朝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他21歲考中進士,系明朝文壇“后七子”首領。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48歲的王世貞開始撫治鄖陽。他在任職不足兩年的時間內,吟頌武當山的詩歌達40多篇。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49歲的王世貞第一次登臨武當山。3月15日,他從南巖出發,抵達五龍宮。他在《自南巖歷五龍出玉虛記》中描述:“出北天門,稍折而上,曰滴水巖,若肺覆時時一滴下,小池承之,即不以雨旱緩速。”可見,王世貞當時的觀察如此仔細,就連滴水巖的水滴快慢,他都詳細作了記錄。
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進行了一次嵩山、太華山(即華山)和太和山(即武當山)的壯游。這一年,他37歲。徐霞客在《游太和山日記》中記載:“十五日,從南天門宮左趨雷公洞。洞在懸崖間。余欲返紫霄,由太子巖歷不二庵,抵五龍。輿者謂迂曲不便,不若由南巖下竹笆橋,可覽滴水巖、仙侶巖諸勝。乃從北天門下,一徑陰森,滴水、仙侶二巖,俱在路左,飛崖上突,泉滴瀝于中,中可容室,皆祠真武。”這段文字真實地記錄了1623年3月15日,徐霞客從北天門一直往下走,沿著一條陰森的小路,看到了路左側的滴水巖,巖內供奉著真武。
不僅是散文游記對滴水巖有著生動詳細的記載,就連達官文人有感而發、信手拈來的詩歌中也少不了滴水巖的記載。
“密敲金鎖溜星河,好在垂銀一線多;不是為霖牢閉鑰,砯崖轉石起風波。”元朝中葉的武當道士羅霆震,對滴水巖作了如此描述。
沐昕是明朝開國功臣黔寧王沐英的小兒子,也是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女婿,被封駙馬都尉。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七月,沐昕奉命營建武當山宮觀,歷時9年,朝夕經營,勤于其事。他心中的滴水巖是:“山中玉乳泉,細瀉玉龍口;一歃清我心,六塵復何有。”
王世貞在其詩作《滴水巖》形象地寫道:一滴一露珠,病渴猶恨少;倘借行雨翁,前村成浩淼。
明朝吳縣人(今屬蘇州市)章煥,在撫治鄖陽時也曾暢游武當山。他在詩歌《滴水巖示諸生》記錄說:“飛來片石似云帆,暗吐神泉瀉石函;莫言滴水濤瀾小,一作啇霖即傳巖。”
歷任昆山知縣、福建提刑按察司副史等職的明朝著名官吏方豪,對滴水巖的描寫也極富想象力。“北下天門松徑幽,巖頭滴水響琳璆;因懷石澗閑行地,睡到斜陽不肯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