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處文化景點、35.5%的公園綠地率、1.3平方米的人均綠地……一連串的數(shù)據(jù),都顯示著隨州文化公園給市民帶來的生態(tài)福利、文化福澤、民生福祉。
離開喧囂的中心城區(qū),步入寧靜、清新的文化公園,心中頓時少了些許浮躁,一種愜意油然而生。這里有山、有水、有樹、有橋、有雕塑,有生態(tài)環(huán)境,更有人文享受。
文化公園是隨州市委、市政府著力改善民生,創(chuàng)建城市品牌,建設神韻隨州的重大市政工程,也是建市以來本市建設規(guī)模最大、投資最多、市民最關注的一項生態(tài)環(huán)境工程。公園占地920余畝,以迎賓大道為軸,分為東、中、西三園。其中東園為運動健身區(qū),中園為文化核心區(qū),西園為生態(tài)景觀區(qū)。
突出文化和生態(tài),打造文化重心、城市綠心、商業(yè)中心,這是省委書記李鴻忠考察文化公園建設時提出的要求。漫步在文化公園內,無論哪個園區(qū),生態(tài)景觀和文化景點都是園區(qū)的主體。在公園規(guī)劃建設中,充分利用山體水域,因地制宜,植樹造景,讓其成為名符其實的“城市綠肺”。
在公園綠化中,建設者們利用山體、廣場、道旁、水域等載體,依園造景、依山造景、依水造景、依路造景,實現(xiàn)綠化建設的和諧統(tǒng)一。還根據(jù)植物的品種,建設了專類花園,形成了本地特色的季節(jié)植物景觀,達到了生態(tài)效果與景觀效果的統(tǒng)一。同時,遵循“生態(tài)、節(jié)約、低碳、環(huán)保”的理念,通過綠地地形的造型、喬灌花草的有機搭配,小品、雕塑的點綴,園林意境和地域文化的融合,構筑了四季常綠、四季有花、秋季有果、色彩多樣、結構復合的公園綠化。
目前,公園完成櫻花園、月季園、牡丹園、紫薇園、海棠園5個專類花園建設,栽植各類花卉5萬余株;完成水生植物栽植,栽植水生美人蕉、鳶尾、菖蒲等各類水生植物3萬余株;栽植銀杏、樟樹、廣玉蘭、樸樹、榔榆、柿子樹等20多個品種喬木2萬余株,其中20厘米以上大規(guī)格喬木500余株,8—10厘米喬木15000余株;鋪植地被和色塊6萬余平方米;栽植羅漢松、對節(jié)白蠟、紅繼木等名貴樁景30余株;新增草坪10萬余平方米……
公園還彰顯了隨州幾千年的文化,包括炎帝文化、編鐘文化、佛教文化、隋文化、山水文化等等,是一個集文化大成的地方。漫步在公園里,每一座橋梁,每一個建筑,每一個游園,都有它的歷史典故和文化遺跡。園中30余處景點都與隨州歷史文化有關。如餐霞樓,就是詩仙李白曾寄情隨州,登樓作詩,留下了“彼美漢東國,川藏明月輝”等優(yōu)美詩句;“六一島”因隨州歷史名人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而命名;善洪取經(jīng)島來源于唐玄奘之后又一位去西天取經(jīng)的善洪和尚的故事……
為了讓隨州文化公園里的文化內涵更豐富,市園林局多次邀請隨州文化名人為公園文化把脈,為公園命名出謀劃策。漢東橋、姑橋和嫂橋、大小通津橋、舜井亭、紫石橋、紫陽閣……許多有關隨州的歷史文化記憶在這里都有呈現(xiàn)。歷史文化長廊展示了100位隨州歷史名人,各個亭廊的立柱上還掛上有關隨州的詩詞、楹聯(lián)。濃郁的人文氣息與自然生態(tài)景觀的有機相融,讓人感受到隨州的文化情感、文化自信、文化自覺,這是隨州文化公園帶給人們的文化魅力。
如今,公園內綠樹成林,滿眼的綠色和清新的空氣會讓人忍不住停下腳步,把目光停留在蒼翠的山水園林之中。有山有水有綠色,有神有韻有底蘊,隨州文化公園獨特的生態(tài)、文化大大提升了隨州城市的韻味,實現(xiàn)了新型城鎮(zhèn)化生態(tài)、產業(yè)的有機融合,有利于助推隨州成為一個宜居幸福的城市。
環(huán)境好了,帶動了公園周邊商業(yè)、房產、配套設施等快速崛起,拓展了城市空間,形成了城市的CBD,新的城市中心,成為隨州的城市綠心、文化重心和商業(yè)中心。隨著城市向東、向南拓展,文化公園已成為城市的中心。它的建成,在城中心形成一塊綠色森林。35.5%的公園綠地率,使其成為城市之肺,真正的隨州城市綠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和“空氣清潔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