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十二五規劃”中的天津現代物流業
——與天津發改委經貿處副處長和恒社一席談
文/本刊記者李冰漪
2014年初天津兩會期間,記者在現場采訪了天津發改委經濟貿易處副處長和恒社,了解天津物流業的發展情況。和恒社告訴記者,根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要求,天津市發改委牽頭組織編制了《天津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對于打造天津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帶動天津經濟發展,對天津的招商引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那么,至今“十二五規劃”時間已過半,規劃實施情況到底如何呢?和恒社告訴記者,市發改委對物流業“十二五”規劃實施兩年半來的情況進行了中期評估,對工作情況做了詳細地介紹。
首先,規劃實施進展情況是根據天津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900億元以上,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達到888.96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9%。2012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為1035.4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
物流業發展呈現的主要特點為,一是物流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天津已經集聚了一批專業性或綜合性物流企業,在倉儲、運輸、配送服務基礎上,優勢物流企業積極向流通加工、信息服務、物流金融等領域拓展。目前,全市各類物流企業已近2萬家。
二是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天津港與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2012年天津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30萬標準箱,貨物吞吐量4.77億噸,成為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港口。天津機場正班航線數量117條,通航城市81個。公路網承擔北京、東北、西北、華北和華東方向的貨物流轉功能;鐵路網形成通往北京、上海、秦皇島、薊縣、黃驊的運輸通道。大陸橋運輸優勢明顯,開通了天津港至滿洲里、阿拉山口、二連浩特的集裝箱班列,天津成為中國境內唯一擁有3條通道的大陸橋東部起點。
三是物流發展軟環境不斷優化。天津市開通的天津電子口岸與物流信息平臺有效提升了通關效率和客戶服務水平。區域大通關合作取得明顯進展,已建成北京朝陽、平谷,河北石家莊,山東德州,山西侯馬等23座無水港。隨著“先行先試”政策的全面實施,濱海新區積極探索離岸金融、船舶產業基金、船籍特別登記制度和汽車落地保稅項目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天津物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配套環境。
那么,“十二五”期間的工作重點有哪些呢?和恒社說,一是加快推進“一區三港”物流基地建設。為了加快天津市大物流體系發展,將武清區、海港、空港、陸路港(簡稱“一區三港”)確定為物流業發展的重點區域,編制出臺了《天津市一區三港現代物流基地建設發展方案》(共包括10個現代物流園)。圍繞“一區三港”規劃實施,從加強組織領導、科學編制規劃、加強資金支持、強化招商引資、加強統計考核等五個方面分別研究出臺了配套措施,聚全市之力全面推進“一區三港”物流基地建設。
二是建立了一套比較健全的組織體系。組建了天津市現代物流協會,積極推進內設的冷鏈物流等十大專業物流委員會的建立。
三是制定了一套比較完備的政策體系。制定了《天津市貫徹落實國務院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工作方案》,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促進物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包括扶持政策體系、引導政策體系、規范政策體系,為天津物流企業更好更快地發展壯大提供有力支持。
四是構建了一套比較穩定的資金支持體系。“十二五”期間,天津市逐步建立健全支持物流業發展的國家和地方兩級財政資金扶持體系。自2012年起,將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納入市級財政預算,主要用于支持重點物流項目建設、物流信息平臺建設、物流標準化體系的研究建設和推廣,組織物流業論壇等。
五是建立了一套比較翔實的物流基礎數據庫。建立了重點物流企業和重點物流項目動態數據庫,分行業、分區域、分規模進行匯總和動態更新,為研究出臺行業政策、進一步完善物流發展環境提供詳實的數據支持。
六是推出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物流園區和物流企業。已建成包括由天津港散貨物流中心、天津港集裝箱物流中心、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和空港物流加工區等一批國際性物流園區。目前建成、在建和擬建的物流園區達74個。同時,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扶持了包括濱海泰達物流、普菲斯物流等一批服務水平高、國際競爭力強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
七是組織了一批亮點突出的會展活動。已成功組織召開了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第六屆物流分會,中國、日本、韓國三國十城市代表簽署了《東亞經濟交流推進機構物流業發展合作天津宣言》,擴大了“十二五”時期天津物流業發展的對外影響。
當然,在實施過程中,規劃面臨著一些問題,比如,物流業指標統計體系需要完善。在天津市物流業“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到2015年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的發展目標。由于物流數據提供得比較滯后,并且物流業增加值的可比價增速尚無法測算,對及時準確地把握物流業發展走勢、評估物流業增速是否符合預期造成了影響。
其次,天津港口優勢尚未完全發揮出來。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港口集疏運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港口資源需要進一步集約利用;港口物流業發展空間需要進一步拓展;口岸軟環境需要進一步提升。

另外,物流企業總體規模仍然偏小。天津市物流企業數量雖然已近2萬家,但其中個體運輸戶約1萬家,規模以上企業比重不高。據市現代物流協會統計,截止目前全國共評出A級物流企業2067家,其中5A級企業123家;天津市A級物流企業僅有31家,其中5A級物流企業僅有2家。
同時,物流業設施設備和信息化水平不高。天津市物流企業的運輸工具多為普通貨車且噸位較小,倉儲設施多為普通平房倉庫,采用EDI(電子數據交換系統)、WMS(倉庫管理系統)和條碼等成熟物流技術的企業已占一定比例,但采用RFID(射頻識別)、ASS(自動分揀系統)等新興和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所占比例較小。
那么,面對這些問題,有哪些好的對策建議呢?和恒社說,首先,抓緊建立并完善天津市的物流業統計指標體系。市發改委、市統計局和現代物流協會進一步加強溝通協調,按照國家發改委確定的物流統計核算方法,借鑒外省市物流工作經驗,構建天津市的物流業統計指標體系,完善天津市物流統計制度,規范天津市物流核算方法,增強數據統計的時效性,加強物流業的運行分析。
第二,進一步推進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優化整合港口資源,大力提升航運功能、港口與碼頭服務功能、集疏運功能、物流樞紐功能。依托港口優勢構建以天津港為中心,面向海向、陸向的國際物流網絡體系。
第三,積極培育物流業經營主體。扶優扶強,引導物流企業貫徹國家評級標準,擴大天津市的A級物流企業隊伍。加大對物流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形成若干家具有先進管理水平,國際競爭力強、服務水平高的大型現代物流企業,支持中小物流企業發展,加強企業間的聯盟合作,提高企業專業化服務的水平。
第四,建設天津市第四方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形成政府部門、園區、企業物流信息的有效對接。引導和鼓勵企業連接加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實現物流信息互聯,通過應用先進的網絡技術和自動化管理系統,全面提升我市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進而實現社會物流資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