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娟
摘 要:由第六代導演賈樟柯指導的寫實主義影片《三峽好人》,沿用了導演一貫樸實無華,甚至不運用任何修飾的鏡頭語言所展現的一個社會階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對于這部影片的解讀,每個人有著不同的理解,而我所看到的是影片中各種元素符號的意義。
關鍵詞:符號學;電影符號;現實意義
由第六代導演賈樟柯指導的寫實主義影片《三峽好人》,沿用了導演一貫樸實無華,甚至不運用任何修飾的鏡頭語言所展現的一個社會階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對于這部影片的解讀,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而我看到的是影片中各種元素符號的意義。
符號是人類對事物認識的媒介,它作為信息的載體,是實現信息存儲和記憶的工具,又是表達思想感情的物質手段。只有依靠符號的作用,人類才能實現知識的傳遞和相互的交往。而電影符號學,是把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符號系統和表意現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學科。隨著法國結構主義思想運動的勃興,于六十年代中葉誕生的一門應用符號學理論研究電影藝術的一門符號學新分支。它運用結構語言學的研究方法分析電影作品的結構形式,基本上是一種方法論 。
在《三峽好人》這部影片中,沒有華麗的場景和精致的造型,也沒有亮麗的明星陣容,更沒有任何煽情的表演和對白,有的只是長江邊一艘艘不停來回工作的輪渡,混跡于大工程下的小人物,房屋里的海報,“努力”字樣的條幅,反復出現的流行歌曲,幺妹手中的大白兔奶糖……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元素就是影片所想要表達的意義所在,它們作為符號傳達出各自的意象。
“兩千多年你的地方,兩年就要拆完。”這是電影《三峽好人》里的一句話,當我面為這句話感嘆現代化殘酷的時候,是否也想到與之相對的,隨著三峽工程一起開始動身的平民百姓。導演用平實、質樸的藝術表達方式把快被忽略的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現狀如實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電影主要以來自汾陽尋找十六年未見的前妻的煤礦工人韓三明和來自太原尋找兩年未歸丈夫的女護士沈紅為線索,講述在老縣城已經淹沒,新縣城還未蓋好的三峽工程所在地的一個小縣城——奉節縣,所發生在社會最底層被迫背井離鄉的老百姓的生活。這是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突出導演人文關懷的影片。
作為受眾,對于我個人而言這類用現實主義再現生活的影片就是藝術家最好的將現實再現給大家的藝術形式。在《三峽好人》這部電影中,導演賈樟柯用細膩的電影符號語言給我們講述著拆遷背景下每一個小人物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中幾個畫面深刻的反映出導演的用心所在。
影片一開始就用一個長鏡頭表現出處于社會底層每一個人的生存現狀,細細數過,這個畫面有近一百人出現,這只是三峽移民微乎其微的一部分,它們作為影片的符號,代表著背井離鄉的千千萬萬三峽移民。吸煙的韓三明,他獨自一人始終不言不語,只能從煙頭一明一暗的閃爍中了解他的心情;船上的眾生相看上去沒有什么痛苦,但是鏡頭一收,其實那是一條很孤獨的小船,在長江上漂流著,一種悲情在觀眾眼前油然而生。
接著影片中出現幾次超現實的畫面。例如,白天空中飛過的UFO,嗖的一下騰空而起的破舊建筑,以及最后畫面中出現的走鋼索的人。不同的元素符號有著導演多涵蓋的意義所在,這些突兀、荒誕的元素,將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種荒誕的感覺,與之前的平靜敘事完全不搭調,這就毫不掩飾表現出導演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就像拆遷辦的人說:“兩千年的一個城市,兩年就要拆掉,問題自然是很多的!”這些符號就是對現實的一種諷刺和嘲弄,諷刺超速的現代化進程里與之相脫節的社會景象。完全是現實的影片,卻處處有一種超現實的荒誕。
作為電影符號的另外一種存在形式,背景音樂概念化了導演的敘事主題。影片反復出現的歌曲,小男孩唱著的《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流行且有點俗氣的歌曲唱出了小城市中的生活氣息。韓三明的手機鈴聲《好人一生平安》,體現了他的一種人生態度,被人欺詐或是粗暴對待的時候都溫和遲鈍,從自己的善良和寬容出發,選擇了拯救幺妹;而小馬哥的鈴聲《新上海灘》則表現出他向往的人生。這些流行歌曲是賈樟柯電影的標記,在角色們所在的生活相對閉塞的環境,這些音樂是他們對外面世界的另一種想象,它們在不同情境和形式下出現,都會賦予不同的含義,這也是它的功能所在。
看似質樸的鏡頭語言下導演又不乏淡淡的詩意,韓三明與前妻同分一顆大白兔奶糖吃又是一個符號,這顆糖象征著窮苦生活下的絲絲甜蜜。導演并不想把這部影片渲染的過于悲劇,而是加一點希望進去,讓我們覺得即使生活或很苦,但這苦中又存在著小幸福和希望。當沈紅與丈夫臨別前在江邊的一支舞,也用詩意般的形式讓影片瞬間溫暖起來。不斷漲高的水位線,將這里的舊生活和歷史一起悄無聲息的淹沒在水下。隨之淹沒的還有一心想要闖蕩江湖,而在現實生活中卻為老板賣命的“小馬哥”,他的死和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脫不了干系,他也是個偉大工程的犧牲者。
從賈樟柯的低成本作品《小武》《站臺》,再到《三峽好人》,他一直運用這些微小的電影符號關注著社會邊緣群體。電影符號,作為導演傳達文化和信息的方式之一,在給我們營造出影視作品的同時,也展現出導演的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 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 黃宗賢,彭彤.藝術批評學[M].河北美術出版社,2008.
[3] 聶偉.電影批評——影像符碼與中國闡釋[M].上海三聯書店,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