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摘 要:作為陶瓷裝飾中的一種形式,陶瓷雕塑擁有的歷史相當悠久,其始自秦、漢,盛行于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窯等。為了與一般陶瓷藝術分開,其系指的是具有獨立性的立體狀陶瓷雕塑制品,就像中國的陶瓷藝術的發展歷史一樣,中國陶瓷雕塑創作也同樣經歷了藝術演進的過程。
關鍵詞:陶瓷雕塑;制作手法;創新
1 陶瓷雕塑的發展史
作為中國的瓷都——景德鎮,其制作陶瓷雕塑的歷史相當的悠久。據史料記載,陶瓷雕塑在中國的隋朝就已經出現并開始制作,品種包括獅、象等。到了宋代,隨著制作的品種日漸增多。制陶的工藝水平也大大提高,陶瓷雕塑的其特色逐漸發展得整體豪放、雄健有凝重感。直至明代,隨著景德鎮發明適合于陶瓷雕塑加彩的五彩顏色后,整體在塑造技巧上也逐漸開始隨著簡樸慢慢過渡到精致的地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期陶瓷雕塑界涌現了許許多多的優秀的陶瓷雕塑物,而其又以瓷佛最為出名。行至清代,隨著市場需求量的逐漸增多,出現了大批專門從事陶瓷雕塑生產的作坊,當然相應的技術人員也越來越多,大量的人才涌入使陶瓷雕塑在這一時期的產品種類也更為俱全,甚至其中的有捏雕、圓雕、鏤雕、鋃雕、浮雕的陶瓷雕塑達到了達官顯貴之間家家必備的地步,與此同時,景德鎮也成了我國重要的瓷雕產區之一,其所產的瓷雕,甚至廣銷國內外。在清代,由于當時時代所限,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都在單純地追求著工藝技術上的工巧,不可避免的致使景德鎮的瓷雕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繁縟、華麗的加彩瓷雕的風行一時。在那時不論是康熙的五彩、礬紅的描金,還是雍正、乾隆以來以粉彩為主色調的瓷雕加彩方面,幾乎除去面部、手足不加彩或者少加彩外,其余的地方幾乎飾滿各種色調,現在看來當時的瓷雕都不能“未免有傖俗氣象”。時間到了近代,景德鎮中的瓷雕制作技藝開始有新的提高。民國時期的瓷雕代表人物就是福建游蠻子(或作游長子)制作的最為著名,按現在的說法其引領當時瓷雕的風向潮流,甚至達到制作的每一器出,就會被景德鎮上所有的瓷雕藝人爭相模仿,也群起仿效。于是在福建瓷雕藝術風格的影響中,景德鎮的瓷雕藝術風格中又開新派。直至新中國成立30余年來,景德鎮瓷雕的風格開始逐漸形成穩定,其生產面貌也煥然一新,景德鎮瓷雕的產量之高,工藝之精,瓷質之好,品種之多,國內外的市場前景的廣闊,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日漸繁榮,當今的陶瓷雕塑藝壇,可謂是人才輩出,風格多樣,呈現出一派爭奇斗艷的繁華局面。但時代在進步,社會在進步,人們的審美觀念也跟著改變,不管我對陶瓷雕塑手法的創新是否贊成,陶瓷雕塑也會朝著更新的方向發展,所以新的風向,風格的產生是必要的。
2 制作時手法的表現
何為創新,就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通過運用已知的信息,再經過不斷的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的新事物。但是陶瓷雕塑是不同于石刻,銅刻,木刻,玉琢等的,其也不等同于泥塑和石膏塑形。我們知道瓷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所雕塑的作品,必須經過一道工序——高溫燒成。一件精美的瓷雕作品,不僅要保證其在塑造過程中不被破損,還必須經高提溫燒煉后方能成型,但這兩道工序一個不注意就會出現缺陷。因此,雕塑作品的制作,首先必須考慮到在燒煉過程中的干燥收縮作用,防止裂紋斑點后才能使它保持高品質。現代陶瓷雕塑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法可以分為成型手法和裝飾手法這兩種。成型手法:也就是指分為兩種模式的直接成型和間接成型。在陶瓷雕塑的制作過程中,其體現了對傳統陶瓷肌理成型方法的拆解和對傳統陶瓷成型方法的借用和體悟,于是重構而成在另一方面體現在對傳統裝飾手法的新發現、對材質本身的直接借用、反借用等三個方面的裝飾表現手法。
因此,我們陶瓷雕塑藝術家就要在創作作品的過程中如果要對現有手法的創新就必須在創造過程中在原有的表現和制作手法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對陶瓷雕塑的領悟來進行,重新構建我們對現代陶瓷雕塑藝術理念,而這些在某種意義上體現在其的制作環節。
(1)手工自然成型。當陶瓷藝術家們直接用雙手來對模型時,其主要方法為:泥條盤筑,泥片成型和泥板鑲接等三種當今自然手工成型是目前最自由的一種創作手法,直接手工盤筑的成型不僅有著濃厚的泥土風味,還能表現出其別樣的生命度、個性、直率、追求隨機性,保持并顯露其明顯的手工性,而在造型方面,雖不能保持其規整有序,比例對稱,必須多角度的發掘其擁有的多種空間形態,在材料方面,不問粗細優劣,只是在創造中重視體現捏、塑造、刻、雕等成型手法,除以上手法外還不時應用挖、填、補、堆等手法,不僅將雕塑的技藝發揮到極致,其不僅表現出整一、簡潔,更可貴的是這些可以很方便地在傳統的手工成型中汲取精華,將多種手段應用到創造活動中,只有那種對傳統文化達到深刻領悟,才能在作品中表現出那種敏銳的適度感。而這些往往又需要很長時間的經驗積累,那么為了適應時代的快速發展,何不采用新的工具比方說拉胚車和輪盤胚車的機械化,甚至在燒制的環節都可以使用燃氣煤爐等現代化機械控制溫度,或者在制作環節加入電腦制作的部件模型用以固定,壓型等。
(2)模具成型。市面上的成片的翻模印坯的作品無意是最為經濟化做法的制作方法之一,因為這種成型方式比較適合成品批量生產,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但不可避免的這樣的作品會出現千篇一律的情況,不僅有時毫無新意可言,也沒有什么獨特性。但這種方法對瓷器的市場化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對其進行小范圍的創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用3D打印系統對比較精品的瓷雕進行量化,向唐三彩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器物進行,倘若顧客擁有一件雖然是成套成型的雕塑瓷作品,但由于它的造型優美,形式古樸、流暢,也就會更加的具有趣味性和居家辦公擺放。同時,它也是對現存的少數的珍品的致敬,是對傳統的文化的認可,也會提升其藝術價值。
(3)裝飾的表現手法。在傳統的陶瓷雕塑創作中,裝飾手法、材料的應用都將成為關鍵,而我們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對裝飾手法的新發現的反借用。比如在裝飾手法上追求一定的隨機性,偶然性等。像一些瓷雕上釉色的缺陷,選擇不合理的原料在高溫燒制后出現的缺點等,正確的利用這些現象,就可以在制作時為自己的作品添加更有趣的靈感來源和風采等。
3 結束語
當然本文開篇所講的中國當代陶瓷雕塑的創作產生時代以此背景為切入點,就可以梳理歸納在當今時代以學院派為主的陶瓷雕塑創作,所具有的特點與現狀,并合理的從理論角度分析其特色與形成原因,雖然只是表現手法的創新,但我們并不能對傳統的制陶工藝提出太大改動,這種創新必須是依存在對古代瓷雕制作的深刻理解上,這樣,我們才不會弄巧成拙,所以我們不僅要對當代陶瓷雕塑創作具有突破傳統的決心,還要繼續探尋中國古代陶瓷雕塑中蘊含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包林平,張仁保.談當代陶瓷雕塑藝術的表現語言[J].陶瓷研究,2011(02).
[2] 張書暢.論漢代陶瓷雕塑藝術風格的形成[J].中國城市經濟,2011(18).
[3] 劉春霞.陶瓷雕塑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藝海,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