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瀚
摘 要:蒙古族世代繁衍生息在我國北方遼闊的大草原上,擁有并傳承傳統而又豐富的草原文化。草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加上長期的游牧狩獵生活,練就了草原人民強悍的體魄和桀驁不馴、勇往直前的性格。他們繁復的服飾和崇尚的圖騰鑄就了蒙古族舞蹈獨有的體態以及風格動律。草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源遠流長。本文從蒙古族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重要性展開論述。
關鍵詞:蒙古族;草原文化;動律特點;民俗;重要性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生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偉大的藝術創造力。在蒙古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彩。
1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是開拓性的動態文化,它繼承了原始民族的心理層次以及文化含量。它的寶貴之處在于它能給人一種復合型的精神元素以及創作天賦。蒙古族人崇尚圖騰,他們把對民族的感情和來自大草原的氣勢,都融入到了圖騰獨特的舞蹈形象中,這是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獨特的民族舞蹈的核心。
1.1 草原文化中的民族風俗
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他們生活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感情質樸豪放,心胸開闊坦蕩。他們逐水而居,在祭天慶典、部落聯盟、歡慶勝利等重大活動中,人們會聚集到一起,舉行“歡跳慶賀之舞”。至今蒙古地區仍保存著一年一度的那達幕大會,并在歡聚的喜悅里盡情歌舞。所以舞蹈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2 草原文化中的生活習俗
蒙古族人的日常服飾豐富多彩,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很繁復。他們大多保留了傳統的生活習俗,如男女都穿身寬袖長的長袍,束以腰帶、著高至膝蓋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女子則以布條纏頭,盛妝時還會戴金銀點綴的冠。飲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多喜歡喝奶茶。這些生活習俗也融入舞蹈語言當中。
2 草原文化孕育出蒙古族舞蹈獨特的藝術個性
蒙古族草原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從古至今,大草原給予蒙古族人民獨有的氣質以及神圣的信仰,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個性。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舞蹈來表現游牧人民的生活生產,以及美好的情感。從蒙古族舞蹈的特點中可以看出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他們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舞蹈的創作及形成。
2.1 蒙古族草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舞蹈表現形式
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發展為雙手執筷。“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隨著蒙古族舞蹈不斷改革發展,現在女性也可持筷而舞。其表現形式為舞者雙手握筷,不時交替擊打手、肩、腿等身體各部位,還可擊打地面。這樣不但豐富了蒙古族舞蹈肩部、腰部、腿部等各部位的舞蹈語匯,也借筷子的運用來抒發蒙古族人民熱情、開朗、彪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2.2 蒙古族草原習俗形成的舞蹈風格
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發揚和傳承了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把馬的特征和牧人對它深切感情融會于舞蹈中。蒙古族男子群舞《奔騰》就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它既表現出疾馳如風,松弛舒緩的形態,也表現出駿馬狂奔,氣壯山河的氣勢。作品以策馬的不同形態為基礎,塑造了蒙古族牧民們策馬奔騰的英俊形象,而它優美的身法和韻律,使牧民們豪邁的氣質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得到充分體現。
3 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突出體現
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都洋溢著蒙古人民淳樸、熱情、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3.1 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動律特點
蒙古族舞蹈中有硬肩、柔肩、聳肩、雙肩、繞肩、碎抖肩和笑肩等。肩的訓練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肩部動作或連綿柔韌,或干脆彈性,能夠準確傳達各種情感,是蒙古族舞蹈中典型性動作。
3.2 蒙古族舞蹈中臂與腕的動律特點
臂的線條體現出“圓”的美感,從軀干至指尖,是一個整體弧線。手臂不同力度的運用,既可表現溪流的細膩,又可模仿圖騰的形態。蒙古族女性舞蹈講究端莊典雅,肢體具有細致、韌性、穩重、明朗的美感,表現出蒙古族女性的沉穩、內斂以及開朗、活潑的性格。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而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的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手臂的形態,與臂的運動路線交相輝映,形成蒙古族舞蹈風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蒙古族舞蹈中腳步的動作特點
蒙古族舞蹈的腳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點步位、大點步位、踏步位、搖籃馬步位等,每一個腳位都有其獨特的形成。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歡快敏捷、跳躍性強,體現出蒙古族民風的厚重、淳樸,感情熱烈豪放。
4 結語
提及蒙古,我們腦海中出現的總是一望無垠的草原,星星點點的蒙古包,悠閑吃草的牛和羊,唱著悠揚民歌的牧羊人,當然也少不了或歡快熱烈或舒緩優美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文化是一枚歷史符號,它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草原人的心上,流動在每一個蒙古人的血液中。研究草原文化對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性就是為了更好地領會蒙古族舞蹈獨特的藝術語言,更深刻地運用它、表現它、發展它,使它在改革與創新中不斷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風格和特點[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
[3] 朋烏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4] 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5] 孫景堔.舞蹈藝術淺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6] 金秋.舞蹈欣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