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虞函
摘 要:箏樂的當代傳承主要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傳承。閻愛華教授作為我國著名古箏教育家、演奏家,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培養出多位“金鐘獎”“文華獎”的獲得者,創造了江蘇乃至全國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輝煌紀錄。本文以閻愛華教授的教學實踐的創新為研究對象,從五線譜的引進運用和“演促學”的教學方法兩方面對閻愛華教授的古箏教育藝術的創新點進行歸納與總結,希望為從事古箏藝術演奏或教育工作的同學老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閻愛華;古箏教學;創新發展
1 引進五線譜教學,推進現代技法訓練
1961年8月,在西安召開了高等音樂院校古箏教材會議,會議期間,上海音樂學院的王巽之帶來的對于五線譜記譜的做法,得到了代表們的肯定。其后三十年,閻愛華編著的第一部《線譜古箏教程》問世。眾所周知,中國傳統樂器演奏歷史上是用工尺譜。近代簡譜傳入中國后,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民族器樂教學所用作品又主要沿用簡譜,而作曲家的新創音樂作品則又都采用五線譜進行創作,因此新創作的五線譜古箏音樂作品,對于已經習慣于用簡譜演奏和教學的師生來說,其識譜的速度、對樂曲的準確的理解和與樂隊的配合,都較難達到要求,特別是一些結構較復雜和難度較大的創新曲目,這種矛盾就表現得更為突出。針對這一狀況,閻愛華教授為提高學箏者的識譜起點,率先將古箏技法訓練與線譜訓練相結合進行,與世界通用的音樂識譜法接軌。1993年9月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自主編寫的全國首創古箏線譜教程《箏藝新探——線譜古箏教程》,將古箏教材編寫成過去所未有的五線譜教程,運用于學生的基本訓練,達到了提高學生識譜與演奏速度的效果。閻愛華教授這一創舉,與她的兒子也密切相關。閻愛華教授的兒子在他幾歲時就要求改學鋼琴,閻教授并沒有反對,相反,用自己教學課余的所有時間,陪兒子學習鋼琴,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閻愛華教授開始正式學習西方音樂,也開始接觸到五線譜,并合理地將鋼琴學習演奏與古箏的學習演奏進行比較,大膽地將西洋樂器使用的五線譜和一些練習曲應用于古箏的學習。在民樂還只習慣于使用簡譜時,推出五線譜演奏中民族樂器的理念,開創了五線譜教學與簡譜教學同步的先河,得到了音樂界的認同和肯定。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對此書的評價說:“線譜古箏教材編得好,做了一件開創性的大好事。”實踐證明,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大量優秀的古箏現代作品問世,而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作品都是由線譜記譜,在調式、調性上也常常打破古箏傳統定弦,傳統的一路學習簡譜上來的學生在處理這些大型作品時,往往會感覺力不從心,在學習的第一步識譜上有很大的困難,需要花大量時間在研究曲譜上。而將簡譜與五線譜同步進行教學,使很多小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用五線譜在古箏上找到弦,每個音在五線譜上是怎樣標記的,無形當中給她們的音準、頭腦中的調式等有很大的啟示,對現在的古箏演奏者在識譜和處理音樂情感時,有非常大的幫助。這本書于2000年再版發行,并獲得江蘇省高校科研成果獎。
這本教材以五線譜識譜法由淺入深,共二十講,循序漸進地講述了古箏彈奏的基本指法和樂理知識,每一講中根據教材的不同程度介紹了五線譜樂理知識,并附有簡譜便于初學者對照,為了適應少年兒童學習古箏的要求,還選用了小學音樂課本作為教材。選編了10首古箏獨奏曲,這些曲目全部配以簡譜和線譜的對照。在傳統的古箏教學使用簡譜的基礎上,進一步運用世界各國通用的五線譜識譜法編制古箏教程,這樣在掌握箏藝技法的同時,解決了五線譜識譜問題,熔箏擠與識譜為一爐,一舉兩得,相得益彰,更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將古箏藝術推向世界,發展國際文化交流開辟了道路,為新一代古箏演奏者適應各種形式的音樂演奏創造了基本條件。由于古箏五線譜教學的展開,解決了古箏高難度創作新曲的教學難點,方便了各種創新技法的理解和把握,因而在傳統技法訓練的基礎上,推進了閻愛華教授在教學上的現代技法訓練進程,從而在線譜古箏教程第一集五線譜知識與技能含量的基礎上,開辟出新的途徑,完成《古箏現代演奏技法訓練》的編著,提高了學生對難度較大樂曲的適應能力,對古箏演奏中“移宮換調”的難點問題解決,有明顯的輔助作用,為閻愛華所預設的古箏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標,在教學上的識譜、讀譜、析譜和現代技法掌握上,做好了基礎性的鋪墊。
2 “演”促“學” 個別教學與團隊教學相結合
一般我們的器樂學習課堂都是“一對一”的小課上課方式,這種方式被多數教師采用,當然,這樣可以使教師單獨針對學生的個人演奏問題進行詳細講解,是很有必要的。但通過若干對象的互動影響,相互激活表演欲望和藝術激情的小組互動教學也是有其獨特的優勢。以四五個學生為一組的觀摩教學中,可以克服教學方式單一化、枯燥化,可以圍繞相關的藝術表現問題展開討論,通過互相學習和共同研究,提高了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對曲目表演的藝術感染力。閻愛華教授的課堂,有時是非常即興的,常常進行比較教學,讓兩位甚至三位學生一起參與到一個學生的問題探討上。在講解學生個人演奏問題時,如果有同學出現和你有相似的問題時,便會拿來你的問題與之進行比較和總結。筆者某一段時間在處理《楓橋夜泊》時,快板音色部分總是演奏的不夠細膩,在一節課上,筆者上課前的一位學生也是一位成年學生,是安徽一個學校的古箏教師,彈奏的是《瀏陽河》。筆者當時很奇怪,為何這位古箏教師還在重新回過頭來學習這樣的古箏基本曲目,后來知道,原來她是因為從業后就覺得力不從心,往往簡單的曲目演奏起來特別的浮躁,音色的處理和樂曲氣息的把握總是不盡如人意,所以才會沉下心,慢慢磨以前的曲子。而筆者就《楓橋夜泊》快板部分的演奏恰恰也有此方面的問題,因為快板一味追求了速度,而忽略了快板中氣息的連貫和旋律的起伏,閻老師在說出筆者和筆者上一位學生的問題時總結說,把快板放慢到慢板的速度,你再去聽自己的演奏,如果可以做到與慢板一樣能自然舒服有感情的歌唱出這段旋律,那么再用樂譜標注的速度去演奏就會好聽很多。這位古箏教師現在回歸簡單曲目的學習,在音色的細致處理上已經扎實了很多。就這樣,學生往往在課前就能更深一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那么,在接下來的單獨授課中,也會提前動腦筋盡量改正和避免一部分技術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在技術上讓學生們進行充分的交流,也培養鍛煉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走上古箏教學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礎。
3 結語
古箏專業在高等院校設立專業課程,大概只有半個世紀的事。相較于鋼琴等器樂表演專業等幾百年來已形成一套科學、嚴謹的教學體系的樂器,古箏教學還處在探索發展時期。閻愛華教授作為古箏教育界優秀的教育家,她的教學理念的創新對我們今后從事古箏基礎教學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借鑒和學習,筆者也將不斷開闊視野,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框架,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
參考文獻:
[1] 管建華.音樂課程與教學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閻愛華.箏藝新探——線譜古箏教程[M].南京:江蘇文出版社,2000.
[3] 閻愛華.古箏現代演奏技法訓練[M].南京:江蘇文出版社,2005.
[4] 閻愛華.古箏教學改革中的幾個問題[J].藝苑·音樂版,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