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茵
【關鍵詞】山區中小學生?搖樂學語文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搖【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A-
0095-01
近些年,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山區農村中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呈現的依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說學生記”的教學模式,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比較落后、陳舊,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有必要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模式,使語文課堂“樂”起來,引導學生樂學語文,從而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一、針對學生的特點,用關愛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
美國心理學家科勒期斯·涅克將教師傳遞給學生的情感信號稱為“看不見的課程”,它微妙地潛入教學過程,并影響著教學過程的發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不僅是知識的傳遞,還包括情感的交流。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首先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山區農村中小學校,有很多學生是留守兒童,筆者所教的班級就有22名學生是留守兒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筆者經常通過各種方式關心他們,如給學生過生日,與學生聊天,尋找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契機。班上有個女同學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筆者就從教她整理書包開始,再到如何與同學相處,在改掉了不良的行為習慣后,鼓勵她好好學習。在一次作文中,她寫道:“我覺得語文老師很像媽媽,我最喜歡上語文課了。”可見,教師要依據山村中小學生的特點,給學生更多的關愛,從而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
二、挖崛教材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樂學”的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材料有內在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認真鉆研教材,從多個角度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樂學”的動機。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
1.巧用文題分析結構。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一文時,筆者在板書課題時是這樣寫的:濟南→的→冬天。同時結合箭頭符號講述課文的第一部分內容,然后在“的”字下方加一個反方向的箭頭符號,念為“冬天的濟南”,而這正是課文的第二部分內容。通過分析題目,課文的結構變得清晰了,學生學習課文就會更順利。
2.分析修辭手法確定主題。教師要善于從文章題目中挖掘作者運用的修辭手法,由此達到讓學生理解課文的目的。有的文章題目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課文《變色龍》,作者把趨炎附勢、見風使舵、媚上欺下的奧楚蔑洛夫比作“變色龍”,這不僅暗示了作品的主要人物,還收到了形象生動的諷刺效果。有的文章題目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的文章題目運用設問的修辭手法,如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課文《周總理,你在哪里》。這些文章題目或化抽象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襯,或喚起讀者的深思,教師在分析這些文章題目所用的修辭手法時,更容易激發學生“樂學”的動機。
3.運用實物增見識。利用實物、圖片來展示教學內容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它有利于學生獲得感性的認識,提高學習興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課文《愛蓮說》時,教師可以在講臺擺一盆荷花,使“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花躍然于學生眼前,學生會覺得學習課文很有趣,不僅加深了對荷花的感性認識,還促進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利用實踐體驗,培養學生的“樂學”精神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教學就不能成功。”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進行學習實踐。山區農村中小學學生在課堂上不敢開口讀書,不敢回答問題的現象很常見。為了促進學生感知、語言、思維以及心理品質的發展,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讓學生多體驗、多實踐,引導學生樂于開口說話,從而培養學生的“樂學”精神。在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時,筆者讓學生表演“捕鳥”這個動作,再現真實的生活情景。學生表演完后,筆者與學生一起在文中尋找與捕鳥相關的動詞,并分析這些動詞用得好的理由,讓學生也動手寫一個類似的生活片段。通過引導學生體驗、實踐,學生的學習信心倍增。
語文教學應當是生動活潑的、充滿愉悅的,教師不僅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水平,還要喚醒學生的“樂學”動機,只有這樣,才能讓山區農村的語文課“樂”起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注:本文為賀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山區中小學生厭學的成因與對策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C15。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