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關鍵詞】學習方式 訓練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04-03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發展的過程。學生只有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才能讓課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學中,影響學生積極參與的因素主要有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的學習方式等。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的總稱,它是有效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本文主要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方面探索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教學的訓練策略。
一、氛圍影響策略
現代教育心理學和教學論的研究告訴我們,良好的教學氛圍是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良好的教學氣氛一方面會給教師和學生愉悅的刺激,使師生雙方有飽滿的熱情,使教與學態度端正、目標明確;另一方面學生的求知欲強烈、注意力集中、參與度高,全班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為此,我們首先要營造“良好學習方式”的認知氛圍,贏得學生從主觀上對將要進行訓練的學習方式產生認同感,激發學生的內在需求,明確努力方向,在班級形成“比、趕、超”的學習風氣,使接下來的學習方式訓練得以順利有效地開展。
教師可以采取“班會討論”“故事滲透”“經驗介紹”“名言鞭策”等策略營造良好學習方式的認知氛圍。如圍繞“聰”字展開班會討論:應該怎樣學習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到更多的知識,使自己越來越聰明?可以圍繞“聰”字編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達成良好學習方式的認同;還可以請班里或校里的學優生進行經驗介紹,讓學生在吸取學優生的學習經驗中達成對良好學習方式的認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認知水平有限,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還要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方式訓練朝著良性方向發展。
在師生共同達成良好學習方式的認同后,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收集關于勸學方面的名言佳句張貼在教室里、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達到無聲鞭策的效果。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傾聽就像海綿一樣,汲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使你在學習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等。
二、專課訓練策略
學生有了參與學習方式訓練的主觀愿望和興趣后,教師就可以分步驟對學生進行指導訓練,這是學習方式訓練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可以借鑒孟照彬教授EEPO,即有效教育學習方式訓練模式,采取“訓練課”的策略指導學生展開訓練。訓練的步驟依次是:約定→傾聽→表達→交流→合作→速度→質疑→創新,每一個步驟大約需要一個課時,也可以視具體情況在一個課時內同時完成幾個步驟。訓練時要注意四點:一是要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不能為訓練而訓練;二是訓練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給學生明確的訓練要求;三是訓練目標的制定要合理,并在追求實效上下功夫;四是訓練要具體細化,教師的指導要到位。
(一)約定
約定是指師生之間為了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活動而專門設計并形成一種默契的課堂常規,如擊掌、數數、打手勢、口頭語言等。約定可以簡潔明快地調控教學活動,有次序地調控動靜轉換,快速地進行流程檢測,有效地強化某種特定內容。
約定的內容要以實用為目的,班內或校內應該大同小異,且不宜太多,主要有課堂回歸的約定、是否明白的約定、判斷對錯的約定等。約定的方式應該簡單明了,有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方式,如:課堂回歸的約定可采用“擊掌”的肢體語言形式:教師擊掌“x x xxx”,學生回應“xxx xxx”,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也可采用口頭語言形式:教師說“白日依山盡”,學生說“黃河入海流”,并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或教師說“1 2 3”,學生說“3 2 1”;教師說“哆來咪發唆”,學生說“唆發咪來哆”等,具體約定方式可以根據學科特點而定。另外,是否明白的約定和判斷對錯的約定可以用肢體語言形式,如:掌心向前表示“我明白”,手背向前表示“不明白”;正確答案的手勢“√”,錯誤答案的手勢“×”等。
訓練時,教師首先讓學生了解約定的意義及作用,然后視教學需要進行具體引導訓練。約定的內容和訓練可以隨時調整、添加、動態使用,不能為了約定而預定。
(二)傾聽
傾聽,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是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會傾聽是提高小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學生在課堂上能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課、同學的發言,才能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保證課堂活動的有效進行。為此,我們要重視對學生“傾聽”的訓練。訓練策略主要有:明確要點、示范引領、情境訓練等。
“明確要點”指的是課前與學生共同明確傾聽的要求。如我校對于“傾聽”的要求是:傾聽時首先要安靜,然后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安靜”,即聽的時候嘴巴不能發出聲音,如有不同意見要等同學說完或老師停頓的時候才能大聲地發表意見;手和腳不能動,包括手和腳管理的文具、書本、桌子、椅子等都要靜悄悄的。“耳到”,即聽清說話人表達的意思,找準關鍵詞和主要意思;聽說話人的語氣與態度,體會他們的思想與情感。“眼到”:聽的時候眼睛要看著說話的老師或同學,讓說的人知道對方在認真地聽。“手到”:需要的時候可以靜靜地把聽到的要點記下來。“心到”:邊聽邊想“他講的和我想的一樣嗎”,當聽到自己贊成且精彩的地方,可以點點頭,微笑表示認同;聽到不同意的觀點可以皺皺眉,或者輕輕搖搖頭表示不同意或者有不同見解。
“示范引領”是指教師身體力行或現場指導一兩名學生對如何認真傾聽做示范。
“情境訓練”是指教師創設學科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實踐中體會和掌握認真傾聽的要點。
(三)表達與交流
一些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存在較大的欠缺。表達與交流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較大的影響。他們在課堂中要么不愿意開口說話,要么開了口又不知道說什么,往往東拉西扯抓不住要點;同學之間不善于進行學習交流等。為此,教師不能忽視對學生表達與交流能力的培養,可通過“模式引導”“模擬對話”“正反辯論”等有效策略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表達與交流能力的訓練。endprint
“模式引導”,即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啟動、推進、終止交流的話語形式。如表述意見和建議時使用的表達模式:“我猜想應該是這樣的……”“我有一個問題要與大家一起研究……”“我覺得……”“我認為……”“因為……所以……”“……是因為……”補充修改時使用的表達模式:“我同意XX的觀點,但我還有補充……”“我不同意XX的觀點,我認為……”等。
“模擬對話”就是給學生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如創設“長得高好還是矮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駱駝和羊利用上述“模式引導”方式進行對話等。
“正反辯論”,即教師選定一個特定的論題,組織兩組學生圍繞論題辯駁問難,各抒己見、互相學習,學生在辯論中培養了辯析能力與語言能力。如組織學生圍繞“學生上網好不好”進行正反辯論等。
(四)合作
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通過借鑒學習和實踐操作,筆者認為“科學分組、合理分工、任務驅動、以評促訓”是訓練學生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科學分組”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由教師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人數為4~6名,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這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基礎。一旦分好小組,就要在一個學期內保持組內成員的穩定,這樣較有利于學生掌握合作技能,形成合作習慣。
“合理分工”是指小組成員之間要合理分工、明確職責。一般情況下,小組內應設召集人(即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建議讓學習能力相對優秀的學生來擔當召集人,而且在合作未形成習慣之前不輕易更換;記錄員、匯報員可輪流更換。
“任務驅動”就是讓學生在一定的任務驅動下,由小組合作完成任務。為此,教師布置的任務既要讓學生容易接受,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任務;根據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探究性、發散性的任務;或是讓學生在質疑中主動提出問題等。
“以評促訓”是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最佳合作小組”競爭評比,榮獲“最佳合作小組”的全體成員都獲獎勵,連續五次評不上“最佳合作小組”的,全體成員都要接受懲罰。這種榮辱與共的小組評價方式能夠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發展。
(五)速度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學習也要講求速度,如果學生學習速度太慢,不僅影響學習效率,而且其以后的成長階段,很可能因此受困。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課堂回歸、思考、表達與交流等速度的訓練。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定時訓練、快速聽說、即興訓練、以賽促訓”是較為有效的訓練策略。
“定時訓練”就是讓學生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任務,任務完成就可以得到獎勵。時間的限定和任務的量必須科學搭配,比如完成練習題的任務要參照教師用書上的建議,如數學教師用書中“有余數除法”單元教學結束時的速度要求是: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每分鐘做8題;到期末時的速度要求是: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每分鐘做10題。
“快速聽說”就是教師讀一段話或說幾個詞語,讓學生快速默寫出來,做到說得快、默得快,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
“即興訓練”,即通過即興討論、即興演說、即興答辯等形式,使學生快速思考,迅速表達。
“以賽促訓”,即通過比賽的形式,促進學生學習速度的提高。如:比一比哪個小組回歸座位又安全又快速;比一比誰完成得又快又對等。
(六)質疑與創新
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逐步培養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嘗試創新的學習方式,讓他們想問、敢問、好問、會問、能創新。學生質疑與創新的學習方式訓練可以采取“言傳身教”“做開放題”“啟發訓練”等策略。
質疑和創新從模仿開始,教師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質疑、創新的意識和習慣。如圍繞“32÷4”,教師編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解答:“①32是4的幾倍?②多少個4連加等于32?③32里有幾個4?④4除32,商是多少?⑤把3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⑥被除數是32,除數是4,商是多少?⑦已知兩個因數的積是32,其中一個因數是4,求另一個因數是多少?⑧32比4的比值是多少?⑨32位同學平均分成4組,每組有多少人?”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并在解答過程中形成質疑的意識。
開放題具有題目的條件不充分或結論不確定的特征,開放題的解題策略往往也是多種多樣的。實踐證明,利用開放題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如“36( )>36( )>36( )”這樣一道填空題,學生可以從數字、計量、長度、面積、體積等不同角度思考解答,較好地訓練了學生的求異思想和創新能力。
“啟發訓練”,即教師啟發學生質疑,或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如:“給下面的字換偏旁后再組詞:請 ( ),護 ( )。”當學生想出一個答案后,教師給予啟發:還能換別的偏旁嗎?還能組不一樣的詞語嗎?再如:“一個農場計劃在100公頃的地里播種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的比是3∶2,那么,兩種作物各播種多少公頃?”當學生得出一種解法后,教師再予以啟發:“除了用比例方法解,你還能用分數方法解或用整數歸一方法解嗎?”
三、兒歌強化策略
兒歌具有形式活潑、韻律優美、簡單易背誦等特點,深受學生的喜愛。筆者進行學習方式訓練課后,將良好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做法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利用兒歌的獨特形式和風格,以歌促學,寓教于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傾聽”的識記兒歌:“面向發言人,專心把話聽;邊聽邊思考,我也能說說;有選擇吸取,為同伴喝彩。”或將所有的學習方式整合起來:“1 2 3,快坐好;課堂發言先舉手;掌心向前我明白,手背向前不明白;正確答案手勢√,錯誤答案手勢×;拇指向上我真棒!你發言,我傾聽;我發言,向大家,誰發言就看誰;二人小組面對面,四人小組聚一起;你說我應互交流,分享思想收獲多!遇到問題動腦想,此路不通換角度;如有不懂多提問,大家一起來解決!”endprint
教學可以將兒歌作為課前歌,也可以將兒歌張貼到教室的學習園地里讓學生邊學邊做。實踐證明,利用兒歌幫助學生強化識記,學生很容易接受,很快就能記住良好學習方式的要點和做法,有效推進良好學習方式的養成。
四、榜樣引領策略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學生具有可塑性大、模仿性強、富有上進心等特點,因此,教學中可通過榜樣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式。榜樣引領包含教師榜樣示范和同伴榜樣示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最直接的一面鏡子,教師的榜樣作用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師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要求學生“傾聽時目光緊隨發言人”,教師在傾聽學生發言時就要微笑注視學生,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并不時給予積極回應;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創新”,教師就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善于創新,變“教教材”為“活用教材”。除了教師的榜樣作用外,學生最容易受同伴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具有良好學習方式的學生,及時將其樹立為班級學習的典型,使學生有具體的、真實的可模仿的對象,激勵學生按照榜樣的良好習慣指導自己的行為,以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方式。
五、評價激勵策略
適當的激勵能激發人的動機,使其內心渴求成功,朝著期望目標不斷努力。在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訓練中,教師一定要用欣賞的目光關注學生,善于尋找學生在訓練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評價激勵,讓學生不斷收獲被肯定、被贊賞的喜悅,朝著期望目標不斷成長。在評價激勵中,教師要經常使用這樣的激勵語:“大家看,××同學不僅聽明白了,還補充了自己的想法,他真厲害”“你能邊聽邊思考,已經具備了良好的傾聽能力”“你發言的時候能面向大多數同學,聲音洪亮,讓全班同學都能明白你的想法,真棒”等。
激勵性的評價除了語言激勵,還有物質激勵、榮譽激勵等。低年級學生可以獎勵小紅花,高年級學生可以給予印章,印章達到一定數量可以換取寫有“教師寄語”的圖書、漂亮的書簽、成長筆記本等。榮譽激勵就是在每學期期末評選出“學習榜樣”,獲得在校園展板展出的榮譽機會。
六、學科協作策略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需要學科教師統一思想、共同訓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如果學科教師沒有統一思想,各自有一套訓練要求,就會增加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因負擔過重滋生厭學情緒,甚至造成認知混亂,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如:訓練“傾聽”時,甲老師要求學生如有疑問或異議,要先聽完再舉手發表自己的觀點。乙老師要求學生可以善意打斷發言者,提出自己的疑問或異議。此時就會造成認知混亂,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做才是良好的學習行為方式,影響訓練效果。
除了學科老師之間統一思想,家校也要形成訓練合力。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補充,我們可以將良好學習方式的要求與家長溝通,爭取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讓家長加入對學生進行良好學習方式訓練的隊伍,增強訓練的效率。
學生學習方式的訓練需要持之以恒,直至養成習慣,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校風,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有效程度。
(責編 楊 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