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玉
【關鍵詞】數學教學 學生認知
《24時計時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90-0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理念”中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因此,在教學新的知識之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已有認知和生活經驗,找準學生認知的起點,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一次教研活動中,筆者聆聽了一節數學課——《24時計時法》,現以這節課的教學導入為例,將筆者的所聽、所思以及在教學實踐中的思考整理成文,以求斧正。
【聽課片段】
教師在上課伊始播放一段由中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新聞聯播》的片頭曲。
師:猜一猜這是什么節目?
生:《新聞聯播》。
師:你們知道《新聞聯播》的播放時間嗎?
生1:19時。
(更多的學生回答:晚上7時)
師:你在哪兒還見過類似19時這樣的時刻?
(只有兩個學生表示知道,其余學生均搖頭)
教師接著介紹24時計時法的應用領域,如郵電、交通、廣播等。
師:我們經常會見到這些時刻,如19時、16時、20時等。那么,你們見過25時嗎?30時呢?這種計時法只能計到什么時候?
生2:只能計到24時。(其余學生表示不知道)
教師對生2及時準確的回答非常滿意,滿臉洋溢著笑容繼續教學。隨后,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了鐘表一天24時的行走過程,接著揭示24時計時法的計時方法,并讓學生開始練習24時計時法。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請學生思考:平時我們怎么表示17時?其他時刻又是怎么表示的呢?在學生回答后,教師介紹平時使用的計時方法叫做普通計時法,并讓學生比較兩種計時法之間的區別。
【我的思考】
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認知起點是什么?是24時計時法還是普通計時法呢?當教師問學生《新聞聯播》是什么時間播放時,很多學生回答是晚上7時。顯然,普通計時法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普遍采用。教師接著提問:你在哪兒還見過類似19時這樣的時刻?只有兩個學生知道,大部分學生均表示搖頭。從這里可以看出,24時計時法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是陌生的。因此,教學時不能以少數學生的認知起點代替全班學生的認知起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下午2點上班,晚上6點30分該吃晚飯了……普通計時法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理應作為學生學習24時計時法的認知起點。24時計時法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教師的教學設計卻忽略了學生真正的認知起點,顯然是不合理的。
在以上的教學中,教師沒有找準學生學習的認知起點,先介紹24時計時法,再介紹普通計時法,這樣就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況。學生平時使用的是普通計時法,教師應該根據這個情況首先介紹普通計時法,24時計時法是學生將要學習的知識點,應放在后面學習,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所處區域,筆者認為,學生對江蘇電視臺《優漫卡通》頻道的節目較為熟悉,于是,決定從學生的已有認知出發,進行一次教學嘗試。
【我的實踐】
師:老師了解到很多同學都喜歡看江蘇電視臺《優漫卡通》頻道的節目,誰來說說你最喜歡里面的哪一個節目?它是什么時候開始播放的呢?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節目及節目播放的時間)
師:其實,精彩的節目還不止這些。我們來看看《優漫卡通》頻道的節目預報,了解其他精彩節目的播放時間。
出示《優漫卡通》頻道的節目表:
師:從這張節目表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疑問嗎?
生1:我發現節目表中的時間和我平常說的好像不太一樣。
師:是的,平時我們說上午6時,下午5時,晚上8時,使用的都是普通計時法(板書:普通計時法),而節目表時刻計到了幾時?(生:24時。)對,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種新的計時方法,叫做24時計時法(板書課題:24時計時法)。
師:你在哪些地方見過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的?
(教師接著介紹一天24小時鐘面的變化過程)
【實踐后的反思】
筆者在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紹江蘇電視臺《優漫卡通》頻道的節目,因為學生對普通計時法比較熟悉,所以很多學生說不出節目表中的具體時間,對于24時計時法到底是一種怎樣的計時方法,它與普通計時法是怎樣進行轉換的也知之甚少。此時,筆者出示電視節目表,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認知,又讓學生初步感知了24時計時法,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欲望,順利地進入新知的學習中。
新課程強調,教學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關心兒童”,好的教育一定是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雖然早已根植于每一位教師的心中,但要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還需要每一位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樂于走進學生的生活,基于學生的認知起點展開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