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榮
〔關鍵詞〕 幼兒教育;常規教育;現
代教育模式;特點;影響
因素;實施策略;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6—0052—02
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在幼兒園具體體現為一日生活常規教育,即將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與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結合起來,促使幼兒了解、接受、遵守幼兒園集體生活所需的各種行為規則,養成相應的習慣。那么,如何將幼兒一日生活常規教育的內容有計劃、有層次地納入到幼兒園課程體系,建立符合現代教育特色的幼兒一日生活常規教育模式呢?這就需要教師從教育實踐出發,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建構起一套科學合理的幼兒生活習慣培養模式,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一、傳統教育模式下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特點及影響因素
1.特點
(1)反復性。我們知道對幼兒生活習慣的教育及培養從小班就開始了,這其中基本涵蓋了幼兒期的大多數生活習慣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這些生活習慣在小班就完全建立起來了,許多習慣在中班乃至大班時還需要教師不斷提醒、不斷監督,幼兒才能有效完成。(2)高控制。在生活常規教育中, 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 “不能……”、“不許……”等限制性話語, 這些包含著“不行”、“不要”、“不許”、“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語說明:在教師的心目中,常規就是限制幼兒的不良行為, 就是管,結果使常規教育失去了對幼兒行為的指引作用, 使幼兒的實踐缺乏目標感而顯得無所適從, 甚至引起幼兒的反感和挫敗感。(3)被動性。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常規教育中,每一項規則都是教師指定的,大到桌椅的擺放、小到餐勺的取放等,這些規則沒有一個是由幼兒自己主動建構形成。
2.影響因素
(1)教師忽視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常規教育不應單純為各種教育活動服務, 而應為幼兒主體服務。常規教育本身不是目的, 也不是僅僅為教師完成自己預設的教育活動提供便利, 其根本價值和終極目的在于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幼兒園常規教育都要圍繞這一核心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對規則的看法。在常規教育中, 規則應被看成是幼兒主體品質的組成部分, 因為真正地理解規則、遵守規則反映了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 是幼兒主體性的體現。教師只有將規則視為幼兒主體的一種品質, 把它當成是幼兒內在的、在幼兒積極的自我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東西, 才能找到正確的常規教育方向, 才能真正培養出幼兒的規則意識。(2)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之間的偏差。教師都知道在教育中必須以幼兒為主體,必須充分激發幼兒的主動性。但在教育實踐中,由于受幼兒園教育活動瑣碎性、復雜性等的影響,教師往往不能很好地將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進行統一。尤其是在常規教育中,教師最多只是告訴幼兒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沒有告訴幼兒如此做的原因或后果。(3)不同教育方法的選擇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常規教育活動中,教師大多忽視了幼兒的年齡與心理發展特點,選擇的是否定式、命令式的教育。比如,在飲食習慣方面,會出現幼兒吃飯比較慢的情況,若一味地對幼兒進行說教、批評,也許只能引起幼兒的不滿和抵觸情緒。如果轉換一種教育方式,如,通過以吃飯速度來換取一次獎勵的機會來鼓勵幼兒逐漸加快吃飯的速度,不僅達到了提高幼兒吃飯速度的目的,而且還能避免傷害幼兒脆弱的心靈。因此,只要教師細心,就會發現在促進幼兒生活習慣能力方面有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榜樣引導法、兒歌故事教育法、生活體驗欣賞法等。
二、現代教育模式下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實施策略
對幼兒進行有效地生活習慣培養就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學合理、便于實踐操作的生活習慣培養模式。這個模式的建立不僅僅是建立一個規章或一個制度就可以了結的,而需要教師對幼兒生活習慣培養中所要關注的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對幼兒園教育模式有充分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進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
1.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活動模式。幼兒生活常規教育不僅僅是生活活動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幼兒園培養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等習慣的基本途徑和主要內容之一。所以,幼兒生活常規教育不是機械地重復行為技能和行為規則的訓練,它需要一個長期的、有計劃、有目的培養教育的過程。
(1)將生活常規的培養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生活常規教育的目標,將常規教育納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活動,以幫助幼兒將生活常規的練習與特定的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特定的活動中通過特定的情景,進一步熟悉生活常規內容要求,激發幼兒的生活常規習得興趣。如,在“環保活動”中,教師讓幼兒尋找可回收的垃圾及不可回收的垃圾,并要求幼兒自己區別并用符號進行記錄,然后分享結果,以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2)通過值日生制度促進幼兒生活常規能力的發展。值日生制度是我院特有的幼兒生活常規培養制度。通過讓幼兒輪流做值日生,并對其他幼兒進行管理與監督,激發幼兒自覺學習常規規則,提高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目的。
(3)組織定期的生活常規評比競賽,激發幼兒對生活常規學習的興趣。定期組織小、中、大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競賽活動,考察幼兒掌握一日生活常規的情況。如,教師可組織小班幼兒系鞋帶,中班幼兒疊衣服,大班幼兒整理床鋪等的活動,有效地將幼兒一日生活常規教育與動態的教育活動過程結合起來,以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以大帶小,通過榜樣激勵的方式促進幼兒常規教育的培養。大帶小活動主要由參觀大班與幫助弟弟妹妹兩個活動組成。在每學期開學初,教師可引導小班幼兒參觀大班幼兒的一日生活;引導大班幼兒幫助小班的弟弟妹妹疊衣服、被子等。通過這種榜樣激勵的方式讓小班幼兒向大班幼兒學習;讓大班幼兒在幫助弟弟妹妹的同時更進一步地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促進其生活常規能力的培養。endprint
2.將幼兒生活習慣的培養明確貫穿于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將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貫穿于幼兒在園的各項生活環節當中,即幼兒入園、離園、盥洗、飲食、睡眠等的活動中,慢慢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3.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制定有層次的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目標。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幼兒在生活習慣的培養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在生活習慣養成教育中,教師不能要求每位幼兒的發展水平都是相同的,也不能要求他們達到的目標都是相同的。因此,教師要結合幼兒一日生活的環節與教育內容,制定具有一定層次差異的幼兒生活教育目標體系,使得每位幼兒都能在自身已有的發展水平上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4.從不同的教育內容出發,制定相應的教師指導規則。從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教育內容出發,制定相應的教師指導規則,讓教師明確在不同的教育內容下對幼兒應使用什么樣的指導語言及指導方法。如,教師告訴幼兒在入園時要和老師禮貌地打招呼,如果這時幼兒由于害羞或者心情不好而沒有這樣做時,教師不應該對其指責,而應該主動地與幼兒打招呼,并能明確告知幼兒:老師理解他的心情,期望下次能得到他的問候。
5.家園同步,共同教育。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有著教師無法替代的作用。做到家園同步才能使幼兒一日生活常規的教育持之以恒。因此,教師要及時了解幼兒的家庭情況,要針對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指導意見,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三、對幼兒進行生活常規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民主性原則,讓幼兒充分參與生活常規的建立。皮亞杰的發展理論指出,幼兒對生活常規的執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階段是單純的個人運動常規階段,幼兒此時按個人的意愿和行為行事。因此讓幼兒參與常規的制定,更能讓幼兒感到常規是他的內在需要而自覺遵守。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觀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矛盾與沖突,引導幼兒討論,讓幼兒在協商和爭辯中共同制定常規。如,在幼兒喝水時,總是會出現接完水的幼兒站在保溫桶前喝水,而后面的幼兒在等接水喝的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讓幼兒自主討論:如何在喝水活動中既能很快地喝到水,而且又有一定的秩序,然后引導幼兒形成一套由他們自己制定的喝水常規。
2.生活常規教育內容的構建應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環境的熏陶感染,個性與行為習慣各不相同,因此對不同的幼兒應采取不同的常規教育方法。特別是對于生活自理能力較差、較淘氣的幼兒,以及體弱幼兒,教師更要有耐心,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3.挖掘隱性教育常規,將它作為幼兒生活常規教育的內容。幼兒園的墻面、空間蘊含著教育價值。教師可以運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將常規教育體現在環境中,暗示幼兒應遵循哪些規范。如,在樓梯處粘貼小腳印,提醒幼兒有秩序地上下樓梯;在洗手間處貼上洗手順序圖,提醒幼兒洗手的正確順序等。
注:本文為“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探究”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