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剛
〔關鍵詞〕 高中數學;教學改革;新
理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6—0062—01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發展學生的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怎樣有效地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改進課堂教學呢?我認為必須解決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與基本意識問題,這是改進課堂教學的基礎。
一、課堂教學應確立的新理念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廢除了學科中心論,確立了數學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數學教學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重視數學與學生生活、自然和社會的聯系;體現了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倡導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要關注學生觀察、分析、自學、表達、操作、與人合作等一般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和諧健康發展。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與基本要求,在全面駕馭教科書的知識體系、知識結構和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應確立的新意識
1.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為了適應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新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再做知識的傳遞者,照章行事的盲從者,而應當成為發掘資源的向導,尋求機會的組織者,思想和技術咨詢的指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把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自身的發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為學生創設寬容的課堂氣氛,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為學生服務;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和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原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倡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一起體驗探索的艱辛,分享成功的喜悅。
那么,促進者的角色如何扮演?一是積極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二是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三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
2.教師應成為實踐的研究者。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就應當引導每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并變得復雜,同時也增加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如,教學目標與結果的不確定性——由知識、能力、態度、情感、價值觀等多元價值取向引起的;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不用統一的規格和評價標準,進行個別教育;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課程的綜合性加大,教材、教參為教師留有極大的余地;教學方法與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教師有較大的自主性,可靈活選擇與使用教法。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成為研究者。首先,教師將不再是“一桶水”,他不僅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必須是一個自覺的終身學習者,才能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過程之中。其次,教師有義務也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有效的改進意見,對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進行研究。
但是,在現實情況下總有部分學生達不到教材知識標準,于是,這些學生便淪為“差生”。教師苦苦思索的是“差生”的轉化,最終,我們的教育成為“差生教育”。實行課程改革后以學生綜合素質為評價目標,以學生個體發展為評價標準,知識目標只是衡量學生學習的標準之—。即使學生的知識不夠全面,但只要知道了學習的基本方法,擁有了積極健康的心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那也是成功者。因此,人人都可能是成功者,我們的教育也就成為了“成功者的教育”。
編輯:張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