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蘭
〔關鍵詞〕 幼兒園;課堂教學質量;幼兒需求;問題設
置;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06—0088—01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因此,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多注意觀察和發現幼兒的興趣、愛好及需求,從而生成新的教育內容。
一、多關注幼兒的需要
每次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在說自己的活動設計時,都明顯地表達了全面關注幼兒的愿望。但是在現場教學活動觀摩的時候,我們發現大多數教師仍然會不自覺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例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中,為了讓發展水平不同的幼兒都能如期完成教學任務,教師應該把幼兒作品的講評放在課后進行。然而,在調研聽課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會不按原教學計劃進程進行,他們會將作品的講評放進課內。由于幼兒已經習慣于在完成作品后聽老師點評自己的作品,此時如果教師讓幼兒放下畫筆聽講評,幼兒根本就做不到,教育效果極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多替幼兒想想:他們需要什么?他們的認知發展規律是什么?應該怎么教幼兒才更容易理解?教師應該把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幼兒身上,課堂內容的設計應隨著幼兒需求的變化而變化,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好“教”與“引導”的度
在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習慣于把知識直接“灌輸”給幼兒,這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尤其是一些經驗缺乏的年輕教師,他們很少引導幼兒去分析、思考、歸納、猜想,而是將知識和方法和盤托出,“灌輸”給幼兒。例如,在學習運用“甜滋滋”這個詞時,教師為了讓幼兒學習、理解并運用“甜滋滋”的引申義,會這樣說:“我看到小朋友做了好事心里甜滋滋的。”其實,大班的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獲得了“藥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等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這樣啟發幼兒:“橘子水甜滋滋的很好喝”(指味道,有甜味),再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體驗出發說出心里的感受,如“我幫老師整理玩具,老師表揚我,我心里甜滋滋的”(指感到喜悅,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這樣幼兒就不會不理解,就不會說“我吃了蘋果,甜滋滋。”“我吃了香蕉,甜滋滋。”就不會致使老師教得很吃力了。因此,“灌輸”永遠是死知識,而“引導”才能激發幼兒思維的源泉。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教”和“引導”的度。
三、設計有趣且有意義的課堂問題
一位美國教學專家說:“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見,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然而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課堂提問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例如,在大班語言“花樹”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出示背景圖并提問:“這是什么?與你平時見到的樹一樣嗎?樹上有什么?”像這樣缺少懸念、缺少應有層次的提問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這樣毫無意義的提問,不僅激不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反而限制了幼兒的想象空間。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應該考慮到問題是否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是否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這才是關鍵。
四、引導幼兒勤動腦、勤動手
教學過程是師幼雙向交流互動的活動過程。幼兒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才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出活力。例如,在科學活動“物體移動的秘密”中,為了讓幼兒感知物體移動需要力的作用以及了解不同大小的力可產生不同的作用,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積木、鐵塊、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種材料,先引導幼兒猜想以及做各種不同的假設,然后再讓幼兒在不同的環境中,如在空中、水里、光滑與粗糙的地面上等玩一玩、試一試,去驗證自己的猜想,這樣活動原本應有的教育功能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潛在的教育資源也才能被挖掘出來。在教學中,僅僅滿足于讓幼兒動口、動手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還要讓幼兒在動口、動手的過程中勤動腦、多思考,這樣才能改變幼兒參與活動的盲目性,才能使幼兒的潛力得到很好地發揮。
編輯: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