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艾蘭
【關鍵詞】閱讀教學 有效性 路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59-02
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語文閱讀要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還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對閱讀有了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尊重學生的多元化思維。英國詩人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應當肯定和鼓勵學生對文本的獨到見解和感悟,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切忌用“標準答案”來評價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假如學生給出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一致,教師就將其視為是錯誤的,會極大地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弱化學生思考的主動性,導致出現學生喜歡等待老師給出現成答案的現象,從而失去閱讀的興趣。
第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展開教學。比如,情境式教學法適用于學生接觸較少、閱讀難度較大的文章。教學這類文章時,教師要創設情境開展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比如,學習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安塞腰鼓》時,學生可能對安塞腰鼓這一事物不太熟悉,這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利用音頻、視頻讓學生感受安塞腰鼓那壯闊、豪放、火烈的舞蹈以及鏗鏘、激越、沉重的“隆隆隆隆”的鼓聲,體會它的氣勢美、力量美,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閱讀
興趣。
第三,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文章背景資料的介紹。有的文章距離學生生活的時代較為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教師詳細地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熟悉文章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課文《最后一課》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時代距離現在也比較遠,但文章所要傳達的愛國主義情感卻是人類的共識,因此,教師把文章的時代背景介紹清楚,學生理解課文就容易了。如文中提出了3個問題:鎮上的人們為什么也坐在教室聽課?韓麥爾先生的穿戴為什么與平日不一樣?小弗朗士為什么覺得今天的課挺容易挺容易?在分析問題時聯系寫作背景,這些問題就容易解決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變濃了。
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能力之一,而語文閱讀能力的獲得,需要學生做到精讀文本,并對文本進行深入地思考。教學時教師可以這樣做:
第一,讓學生自主閱讀。閱讀不是簡單地用眼睛看或簡單地用嘴巴讀,它是學生與文本、作者在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與碰撞。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應該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感悟,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比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第二段寫的是百草園的景物,教學時可以請學生在閱讀時思考以下問題:這個段落怎樣描寫百草園的景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描寫的對象(動物、植物)、描寫的角度(味覺、視覺、聽覺、觸覺)、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用詞特點(黃蜂“伏”在菜花上、叫天子“竄”向云霄)來分析,讓學生在分析文本的過程中明白百草園確實是一個“有無限趣味”的樂園。
第二,開展課外閱讀。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僅靠課內閱讀是不夠的,還要讓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首先,教師選取的課外閱讀材料難度要適中,太難的閱讀材料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太容易的閱讀材料無法達到訓練的目的,只有難度適中的閱讀材料,學生才有能力輕松地完成閱讀任務,增強讀書的信心。其次,教師要給學生推薦內容健康的課外讀物,為了避免不良讀物給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健康有益的課外讀物,給學生列出課外閱讀書目表,供學生參考。最后,閱讀材料的題材要多樣化,讓學生有選擇的空間,通過有效地選擇閱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第三,加強拓展訓練。這里所說的“拓展”,是指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當中。比如,上文提到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第七段寫的是雪地捕鳥,作者在文中采用了“掃、露、支、撒、系、牽、看、拉、罩”等動詞,不僅準確生動地表現了雪地捕鳥的過程,還寫出了雪地捕鳥的樂趣,說明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中的關鍵詞,從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并將這個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活動中。
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教師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和一定的閱讀技巧,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愛上閱讀,可從以下4個方面去做。
第一,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瀏覽、略讀、精讀是3種最基本的閱讀方式,對于不太重要的內容可以采用瀏覽的方式進行閱讀,既能對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又節省了時間,提高了閱讀效率。略讀則是抓住文章的重點部分來閱讀,如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在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陋室銘》一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中心句,閱讀時抓住這個中心句,就比較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了。精讀就是仔細地一字一句地讀,教師在指導學生精讀時,可以根據文章內容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閱讀中尋找答案,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第二,閱讀文章的重點字、詞、句、段,體會作者的情感。例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詞五首》中的《武陵春》最后一句是:“載不動許多愁。”其中的“愁”字是作者在這首詞中情感的集中表達。“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這些外在行為都是因為內心的無限愁苦而生發出來的,“也擬泛輕舟”是因為心中悲愁,想去雙溪泛舟以排遣愁緒,“載不動許多愁”終因愁苦太多而無法排遣,形象地表達了心中無限的愁緒。閱讀時抓住文中的“愁”字,也就抓住了整首詞的主旨了。
第三,在比較中領悟文本真諦。比較閱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明晰差異,抓住特點,準確地理解文本內涵,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水平。例如,可以將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兩篇課文《陋室銘》與《愛蓮說》進行比較閱讀,這兩篇課文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但開篇都不寫所托之物,而是寫其他之物。《陋室銘》先寫有仙之山、有龍之水,進而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不陋。《愛蓮說》先寫“水陸草木之花”,再以菊花作為正面襯托,以牡丹作為反面襯托,突出蓮的高貴品質。此外,這兩篇短文所言之“志”不同:《陋室銘》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愛蓮說》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對兩篇課文的寫作手法和主旨就有了更為深刻地理解。
第四,調動多種感官進行閱讀。魯迅先生強調,讀書要“五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腦到。閱讀時只有調動多種感官,才能真正地投入到閱讀當中。比如,瀏覽文章時注意力要集中,眼睛要專注于文字,頭腦要發揮想象,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勾畫圈點”的讀書方法,如學習文言文時,讓學生用不同的符號在文中畫出重要的詞語、句子,用圓圈圈出重要的詞語,用三角形圈出通假字等。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調動多種感官,會對文章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
總之,開展有效的閱讀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