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隨溪
【關鍵詞】詞意理解 動態化 生活化 具體化 整體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079-01
與傳統教學中的詞意理解相比較,新課堂中倡導以新穎的方式引領學生自主理解詞意,讓學生在動態化、生活化、整體化和具體化教學中深化對詞意的理解,拓展學生對詞語的領悟能力,從而為后繼文本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動態化——化靜為動
小學生會對具有活潑、生動表現形式的事物有著明顯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詞語特點進行獨具匠心的加工與重組,使靜止在紙面上的詞語能夠在鮮活的場景中顯現出來,讓學生在興致盎然的觀察和想象中完成對詞意的理解。要想牢牢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他們的形象性思維,教師需要將詞語中蘊涵的意義通過一連串的動態畫面展現出來,讓詞意在學生的腦海中烙下深刻、明晰的印記。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月亮灣》一課中,教師在指導學生理解詞語“一群群”時,采用動態呈現畫面的方式引導學生形象地理解詞意。
師:河水真清啊!我們能看到魚兒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呢!小朋友們,河里的魚兒多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多。課文里說是“一群群”魚兒。
師:哦,我明白了。(出示“一群魚”的圖片)這是一群群魚兒嗎?
生1:不是,是一群又一群的魚兒。
師:原來是兩群魚兒的意思。(又出示了“一群魚”的圖片。)
生2:不是。“一群群”的意思就是一群接著一群,有很多群。
師:(出示很多群魚兒的圖片)是啊!一群魚兒游過去,后面又來了一群魚兒,再往后看,還有很多群呢!
二、生活化——化遠為近
在理解詞意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他們聯想到有著密切聯系的生活場景,激活生活中經歷過的情感體驗,從而讓詞語從紙面上躍然而起,學生在理解詞意時就會有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菩薩兵》一課時,對文中“朱總司令就帶領大家熱火朝天地干了起來”中描寫勞動場景的“熱火朝天”一詞,教師采用了直觀畫面與生活體驗相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詞語并能靈活地運用。
1.直觀感受。教師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朱總司令和紅軍戰士勞動時的表情和動作,引發學生思考:他們在做些什么?會說些什么?
2.回憶體驗。師:你在生活當中遇到過哪些“熱火朝天”的場景?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了“熱火朝天”的氣氛?
3.滲透蘊伏。師:想象一下,你在生活中還會有哪些“熱火朝天”的場景?你打算在這些場景中怎樣表現自己呢?
教師有意識地將詞意的理解過程分為了三個環節,從抽象到具體,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把詞語帶入鮮明的生活場景中,促進學生的理解能力的發展,提升了學生的遷移和運用能力。
三、具體化——化虛為實
在處理一些較為抽象的詞語時,教師可以通過化虛為實的方式,啟發學生回憶所見所聞,將抽象的詞語進行擴展和填充,以具有代表性的場景描述來理解詞語的內涵。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小稻秧脫險記》一課時,對文中“一群雜草把小稻秧團團圍住,氣勢洶洶地嚷道”一句中的“氣勢洶洶”一詞,教師并沒有機械地讓學生記憶詞語的字面意思,而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將雜草對小稻秧的各種恐嚇、威逼的話語補充完整,學生通過生動反復地朗讀,體會到詞語中蘊藏著雜草的蠻橫以及小稻秧的無助,從而讓抽象的詞意變得生動鮮活。
四、整體化——化零為整
將詞語置于整個文本內容中進行理解,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詞意,拓展詞語理解的內涵,同時促進學生對文字運用的獨特感悟,為后繼閱讀教學做鋪墊。整體化的詞意理解建立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和體會之上,教師可以靈活處理和變通,如將詞語教學分散到閱讀教學中進行詞、文串講;也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預習。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哪吒鬧海》一課中,為了幫助學生體會神話故事的獨特魅力,筆者以文中的“法寶”一詞為出發點展開閱讀教學。
師:這一天,小哪吒帶著他的混天綾和乾坤圈來到了大海邊。這兩件東西可神奇了,它們都是——
生1:法寶!
師:混天綾和乾坤圈為什么叫做法寶呢?
生2:因為它們都是小哪吒的寶貝。
師:哦!這個新書包是媽媽剛買給我的,是我的寶貝,那這個書包是法寶嗎?
生3:不是。法寶都很厲害!混天綾可以噴出一團團火焰,還能把人緊緊捆住。乾坤圈比一座大山還要重呢!
師:對啊!神話故事里有很多非常厲害的法寶,這些神奇的法寶能夠讓故事中的人物具有很了不起的本領呢……
詞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只有真正透徹地理解詞意,學生才能在閱讀過程中深入到文本中去,從各個角度理解詞意,使得學生對詞意的理解更加飽滿、充盈。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