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趙春蓮
2014年9月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的第25屆全國社會科學哲學大會暨“中國精神的哲學闡釋”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召開。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出席會議,并作了重要講話。
尹漢寧認為,圍繞“中國精神的哲學闡釋”這一主題進行研討很有意義。理解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進一步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尤其需要哲學的思維,尤其需要強調(diào)思想方法的自覺。他強調(diào),要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看待形勢、指導實踐,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正確的思想方法包括歷史的方法、聯(lián)系的方法、比較的方法、系統(tǒng)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辯證思維的方法等。習總書記提出的最大公約數(shù)的方法、底線思維的方法,實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總結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
全國社會科學哲學大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牽頭、地方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以及高校哲學工作者共同參與的高端論壇。2014年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承辦。出席本次哲學大會的領導專家有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喻立平、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忠家、院長宋亞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謝地坤、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李德順及來自全國30余家省、市社會科學院領導、哲學研究所所長,高校、黨校的資深學者100余人。會議圍繞中國精神的內(nèi)涵及其時代特征、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精神、世界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精神、中國精神與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與民族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在考察世界歷史視野下的中國精神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謝地坤教授認為,應將中國精神置于世界哲學圖景中予以審視。中國精神的“全球化”不僅對各個國家、各種文化和人們的發(fā)展具有啟迪意義,亦能夠讓世界更加充分地吸納中國歷史與思想文化的精髓,更多地理解中國人民,更好地認同中國的發(fā)展。甘肅社會科學院吳紹珍認為,當前中國面向世界、對外開放的發(fā)展模式與發(fā)展機制,有力地激發(fā)了人們從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創(chuàng)造性活力。空軍空降兵學院的劉東國認為,培塑中國精神要借助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實現(xiàn)與中國哲學的深度融合,找到現(xiàn)時代正確反映人的“存在”的“存在方式”。
在對中國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的關系探討方面,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認為,價值觀念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群體的。而在價值觀念上最忌諱的,是“傻子過年看鄰居”,人云亦云。價值觀念的主體性最重要的就是解決主體的自我意識、自我定位、自我選擇和自我創(chuàng)造。我們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但是對同一個世界,我們每一個人心目當中理想和追求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要想把握好價值觀的建設,重要的是自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胡江霞認為,“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人本身的可能;是人類精神價值取向的可能;是人類思想信仰的可能;亦是人類社會實踐的可能。
對于如何把握中國精神的內(nèi)涵方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梅珍生認為,要把握中國精神,必須理清中國精神內(nèi)蘊的中國元素,而中國精神中深沉的愛國主義、獨立的大丈夫人格、自強不息的個體奮斗精神、及其中國實踐所獨有的地域和行業(yè)精神,都是標識中國精神的基本元素。山東省社會科學院郝立忠認為,中國精神就是為當代中國人民所共同認可和遵守的,能夠適應時代要求和社會發(fā)展的,高度凝練的價值理念。當今的中國精神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廣西社會科學院梁艷鴻著重從價值維度探討中國精神的當代意義,認為中國精神具有豐富的價值內(nèi)涵,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主導地位、承繼傳統(tǒng)文化精華和激發(fā)當代文化活力、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一些學者從中國精神的主要范疇方面探討了中國精神的內(nèi)涵。如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許爾君認為,中國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發(fā)展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內(nèi)容。愛國主義、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是中國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濟南社會科學院王魯寧認為,人民幸福本位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重要內(nèi)涵。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的李玉萍認為愛國主義是中國精神中最基本的元素。
在中國精神的傳承路徑方面,廣西社會科學院曾家華認為,只有堅持不懈培養(yǎng)勇于實踐中國精神的實踐力量,才能發(fā)揮中國精神興邦興國的巨大作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宋艷琴認為,塑造和弘揚中國精神要滿足塑造當代中國精神的基本要求;要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的現(xiàn)代表達;要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與時俱進地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內(nèi)容。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王菲菲認為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善于把各類時代元素、地方特色元素融入到踐行中國精神的活動中,加強輿論引導、弘揚社會正氣,使中國精神內(nèi)化為人民群眾的共同價值理念。
在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精神的關系方面,江西省社會科學院賴功歐認為,老子的唯道論,體現(xiàn)在思維方式上,就是一種辯證的整體觀照,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種精神表征。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國學院丁四新以出土簡帛本考察早期《老子》篇章的演變及其成型與定型,著重探討道家哲學文本研究中所體現(xiàn)的中國精神。福建李德建認為《道德經(jīng)》是一部大道哲學,是和諧文化之根脈,人類精神之旗幟,宇宙智慧之花朵。天津社會科學院王偉凱認為,作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價值和道德評價標準,“忠”的價值構成了中國精神的重要內(nèi)核。安徽省委黨校王華斌認為,“中國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結晶,承載著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王巧生以楊時的“誠”論為中心,考察了誠在中國精神中的地位,認為誠是天人、內(nèi)外貫通之道,是一切的樞紐。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魏建震認為,“和而不同”是中國精神的基本內(nèi)容,承擔著中華文化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河北省社會科學院郝晏榮認為,嚴復的富強理念是對中華民族精神追求的一個完整的闡釋和呈現(xiàn)。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唐光斌聯(lián)系中國精神的本質內(nèi)涵,闡述了中國精神對當前氣功文化發(fā)展的重大影響。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梁世和認為,中國精神內(nèi)在包含著燕趙“慷慨悲歌”精神,進而闡述了“慷慨悲歌”精神的文化積淀過程。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王屹認為,敦煌是凝固的歷史與躍動精神的結合,其中表達的精神氣質是中華民族精神面龐的生動寫照。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的慶躍先、吳冬梅簡要闡述了從孟子到朱子“以水喻性”的嬗變,論述了中國精神中蘊含的“水的哲學”。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孫欽香認為,王船山對“古今之爭”的思考對當代弘揚中國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董琳認為,研究宗教文化中的身體圖式和建筑空間有利于探尋宗教信仰的精神特質和文化意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寧全紅對“徒法不能以自行”進行新的解讀,認為“先王之道”或者“堯舜之法”不會自然而然地施行,必須待仁者處于高位也就是為政后才有可能。
在探討中國精神與民族心理結構、思維方式的關系方面,上海社會科學院何錫蓉認為,中道思維是中國精神的反映,對于維護人際、社會與世界的和諧和平,都有著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鄒智賢探討了精神哲學視域中的精神建設。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蔣謙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的具身認知,對于當代具身認知理論具有啟發(fā)意義。湖南省社會科學院謝文鳳認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強大的中國精神作為保障,而中國精神則需要中華民族以民族認同為認知基礎、以集體利益為思維導向、以積極進取為人格特質的獨特心理結構做現(xiàn)實支撐。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趙志浩認為,文化自覺是面對異質文化時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心理狀態(tài),當前中國需要把概念式的反思和形象式的建構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既具有現(xiàn)代精神又不拋開傳統(tǒng)價值的意義世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袁永飛從實證方式的歷史向度和求證方式的信仰取向,綜合考察其生命,可得本命即道理、他命即真理、自命即哲理三種形態(tài),三命實為一體,這個體就是中國哲學的主體,主導著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命運前程。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忠家教授指出,在全國深入開展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背景下,舉辦“中國精神的哲學闡釋”研討會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從學理層面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精神的重要講話精神,是當代哲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探討中國精神,為凝心聚力,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提供有益的借鑒,可以加深人們對于中國精神之于人類精神發(fā)展之意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