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 汪 巍
專家評析
中美金融界合作的特點和趨勢
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 汪 巍
中美金融合作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美資銀行在華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一進入中國很快便盈利,現美國金融機構普遍看好中國金融市場,美方愿加強同中方金融機構的交流;中國商業銀行與專業銀行則與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國外諸多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使國際金融業務逐步走向國際化、標準化。
中美;金融;合作;前景;廣闊
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美兩國經濟交往的增加,財務結算和資金流通等一系列問題急需解決。1973年6月,周總理接見訪華的美國大通銀行董事長洛克菲勒,從這時起雙方金融界開始接觸。1978年,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成為與我國金融機構建立全面金融業務關系的美國銀行。中美建交以后,1979年3月,中美雙方達成協議,并于1980年1月由美國政府宣布解凍中國在美資產。這樣,為兩國金融業擴大合作開辟了道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許多美國銀行要求同中國同行建立代理關系或申請設立代表處,1980年10月,美國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率先在北京設立代表處。1981年6月,美國大通銀行駐京代表處開業,到1988年,美國花旗銀行、美洲銀行、大通銀行、漢華實業銀行、化學銀行、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第一聯美銀行和建東銀行等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設立了13家代表處。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機構也到美國開拓業務。1981年11月,中國銀行在紐約設立了分行,并在紐約的中國城地區建立了一家支行,后來又在洛杉磯設立了分行。中國其他一些金融機構也在美國設立了代表處。中國金融機構同美國近120家商業銀行、10多家投資銀行建立了代理關系,有的還與美國的大銀行相互開立了往來賬戶。2014年上半年,美國跨境人民幣收付量接近1000億美元,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徐曼:《中美經貿合作空間將更加廣闊》,載于《中國經濟時報》2014年8月25日。
兩國金融業的密切合作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急需的資金。1985年6月,中國銀行第一次在西德發行西德馬克債券,美國的一些大銀行踴躍參加了包銷集團。1986年,中國銀行又與美國大通銀行組成銀團貸款,為華能公司籌建電廠籌措了一筆3.65億美元、為期3年的貸款。美國銀行還通過中國金融機構向中國企業提供信貸資金。1981年10月,美國進出口銀行向中國銀行發放一筆1841萬美元的貸款,幫助中國購買美國制造的鍋爐部件、空氣預熱器等有關設備。不久,芝加哥第一國民銀行也和中國銀行簽定了一項378萬美元的民間貸款協定。1984年以后,中國使用美國信貸合同資金大量增加。從1979~1987年年底。中方利用美方信貸資金達6.63億美元。中美金融機構還與中外其他一些機構合作成立財務公司和租賃公司等,為中美企業提供補償貿易、租賃、咨詢等方面的服務。如1985年,中國工商銀行與美國第一聯美銀行合資建立了中國國際有色金屬租賃公司;1986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與美國化學銀行及九龍昌公司在香港合資建立了華美咨詢金融公司。在通過美國證券市場融資方面,2013年有8家中國企業成功登陸美國資本市場。2014年上半年有10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其中新浪微博、愛康國賓、達內科技、京東商城、迅雷和途牛旅游網這6家中國企業在納斯達克證劵交易所上市,共融資25.16億美元,其中京東商城融資17.8億美元。另外,2014年上半年,聚美優品、獵豹移動、樂居和智聯招聘4家企業在紐約證劵交易所上市,共融資5.9億美元。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2014年3月16日宣布啟動赴美上市事宜,受到了全球投資者和媒體持續而廣泛的關注。阿里巴巴9月18日宣布,將其首次公開募股(IPO)發行價確定為每股美國存托股(ADS)68美元,*“阿里巴巴敲定發行價,美國最大IPO誕生”,載于新華網2014年9月19日。這標志著美國融資額最大的IPO誕生。阿里巴巴每股美國存托股68美元的發行價對應的市值為1680億美元。阿里巴巴于9月19日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目前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網、天貓、聚劃算等交易平臺的網絡成交額約占中國在線購物總規模的80%。該公司零售交易總額超過其競爭對手亞馬遜和億貝的總和。此外,愛奇藝、美團網、大眾點評等中國企業也在積極籌備進入美國資本市場,預計2015年將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
1997年12月底,美國在華設立代表處和分行等金融分支的類型包括:銀行15家,財務公司1家,投資公司13家,保險公司35家,信用卡公司4家,金融公司3家。在后金融危機時期,由于看好中國金融市場,花旗銀行目前在上海設有中國總部,在北京金融街設立了分行,并在北京設立了8家支行,從沿海的大連到內地的重慶、成都,花旗銀行均設立了分行,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便捷服務。
美國金融機構介入中國市場,對中資金融機構來講是引入了競爭機制,也使中資機構便于借鑒美資金融機構的內部管理、業務管理、最新金融手段與工具。*劉東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進展、特征、挑戰與策略》,載于《國際經濟評論》2014年第2期。美資銀行在華發展有一顯著特點是,一進入中國很快便盈利,2008~2012年,在華美資企業累計匯回美國的投資收益接近400億美元,加上220億美元的利潤再投資,合計收益超過600億美元。美國金融企業對其在華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相當滿意,他們對投資中國金融市場有很大信心。*《中美金融企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載于《金融時報》2011年8月3日。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有10余個外國銀行分支被獲準在上海浦東新區經營人民幣業務,其中包括美國花旗銀行。更多的美資銀行希望與中國商業銀行發展業務關系,很多同中國做生意的美商到美資銀行融資、咨詢,美資銀行希望同中國商業銀行擴大交往,促進中美貿易與相互投資。
中國的金融市場也在改革中逐步擴大對外開放,2013年9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后,推出了一系列促進金融業開放創新的舉措,在存款利率市場化、區內企業境外人民幣借款、區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區內企業境外母公司利用境內資本市場等方面進行了積極創新。這些都對中美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加強金融合作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現美國金融機構普遍看好中國金融市場,美方愿加強同中方金融機構的交流,亞歐美銀行等希望拓展中國業務;中國商業銀行與專業銀行則積極建立對外聯系網絡,與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國外諸多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建立了業務合作關系,使國際金融業務逐步走向國際化、標準化。*逯新紅:《中美應加強金融開放與合作》,載于《中國金融》2012年第15期。
中美金融界的交流是多層次的,它正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改革開放走向深入。美國在證券市場監管條例方面有值得中方借鑒之處;*《中美深化金融監管合作意義重大》,載于《中國證券報》2010年5月25日。更多的中方企業希望去紐約證券市場上市,更多的中國商業銀行希望能獲準在美國設立分行,中國金融界人士希望看到美國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
中國金融領域的對外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須同我國經濟的整體開放程度相適應。我國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地域分布,基本上是沿著先經濟特區,然后到沿海開放城市,再逐步向內地省會和經濟中心城市輻射。我國金融業引進外資金融機構的類型,也是按著銀行、保險、證券的順序有序地進行的。在此期間,美資金融機構發展勢頭很快,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實力。1992年國務院決定在上海進行保險市場開放的試點,美國友邦國際保險集團成為進入大陸保險市場的第一家海外保險公司。美國的投資銀行在華與國內金融機構也合作建立中外合資投資銀行類機構,其業務范圍涉及人民幣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的承銷、代理及自營買賣業務、基金的發起和管理、企業重組收購與合并顧問等領域。中美金融合作也促進了兩國企業的相互投資,2014年上半年美商在華新設立企業567家,同比增長4.4%,美商對華投資流入額17.4億美元。2014年上半年,中資企業對美國投資流入額24.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
在金融監管發面,我國的法規也逐漸健全。1994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是自1982年在我國設立第一家外資銀行分行以來第一個全國性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法規,它標志著中國對外資金融機構的管理在正規化上邁出重要一步。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等幾部金融大法的相繼出臺,更加完善了對外資金融機構監管法規的建設。
在我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進程中,這些都向包括美資金融機構在內的外資金融機構展示了拓展中國業務的巨大市場潛力。
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正逐漸融合到國際金融及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在此過程中,中國銀行紐約分行是我國金融業與國際接軌的一個典型。為了保證合法經營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紐約分行從開業起就對信貸實行嚴格管理,中行紐約分行自1995年起即開始嘗試利用出口押匯業務同美國當地的一些大公司建立業務關系,并獲得良好的效果。中行紐約分行現在繼續發展近幾年來已經開發并取得一定成效的融資品種,如以參加或組織銀團貸款的方式為中國國內的大型企業和項目提供信貸便利等;適當擴大證券投資的總體規模,并注重債券投資的多樣化,以更好地適應市場條件的變化;為我國航空公司提供租賃融資;由中行紐約分行與美國當地一些資信好的大銀行共同安排中國國內的大型公司在美國資本市場發行商業票據,這些舉措支援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密切了中美企業的交流與合作。
正在談判中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正是為了給兩國投資者創造一個更開放、更公平、更可預期的商業環境,它對于中美兩國乃至全球經濟都具有重大意義。市場準入的擴大和投資障礙的消除將為新一輪的中美相互投資開啟大門,為兩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增添新的動力,而全球經濟兩大引擎的穩定運轉,勢必會為世界各國創造更多的需求,推動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加快復蘇。另外,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達成也將為其他國家之間達成類似協定提供重要的示范,從而有力地推動全球范圍內的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進程。目前,中美雙邊投資協定最終達成還有一些難點,如市場準入、勞工規則、知識產權、國有企業、國際仲裁等,但考慮到中美兩國加強互利合作的大局,雙方必將努力彌合分歧,早日達成一致。這也是中美雙方企業界所期待的。
在發掘兩國經濟互補性巨大潛力的過程中,中美雙邊投資的未來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一是中美相互投資在各自FDI總量中的比例還比較低。據中方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存量為702億美元,只占中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3 529億美元)的5.2%。據美方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存量為52億美元,只占美國FDI存量(26 508億美元)的0.2%。按流量計算,2013年美國對華直接投資只占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76億美元)的2.8%,來自中國的FDI只占美國FDI總流入量(1875億美元)的1.2%。二是中美兩國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對包括中美企業在內的世界各國企業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2013年美國和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分別達到16.8萬億美元及9.2萬億美元。此外,作為全球創新能力最強的國家,美國的先進技術也是吸引中國企業擴大對美投資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收購和兼并已經成為中國對美投資的重要形式之一,此外也有一些中國企業與美國公司成立了合資企業以開展共同研發。三是中國企業國際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將為中國對美投資注入新動力。多年來,美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直接投資輸出國,而中國也在2012年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直接投資輸出國,2013年中國的對外投資繼續增長,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902億美元,同比增長17%。隨著中國逐步從跨境資本的凈流入國變為凈流出國,作為全球最大市場的美國在中國企業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必將不斷上升。四是中美兩國的投資環境都存在進一步改善的空間。例如,中國目前正致力于通過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嘗試在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等領域進一步擴大投資準入,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對外商投資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美國的一些行業,如航運、能源、金融、媒體、基礎設施等,也存在對外國投資的這樣或那樣的限制,同樣有擴大市場準入的空間。美國的外資審查制度也需要提高透明度,明確判定跨境投資威脅國家安全的具體標準,以盡量減少政治因素對跨境投資的負面影響,降低外國投資者在赴美投資時面臨的不確定性。
中國金融業的希望在于改革開放,我國金融領域一些具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已出臺,例如,向證券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以及私募等資產管理機構放開公募基金等;進一步擴大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范圍,這些措施無疑都與提高中國資本市場投融資的便利性和高效性息息相關。中美金融界的交流與合作將隨著中國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繼續向前發展。
① [美]沙伊貝著:《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② 石小玉著:《美國經濟實力分析》,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③ 陳寶森著:《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里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
④ 鄒華生著:《美國經濟:“歇腳”還是“歇菜”》,經濟日報出版社2002年版。
⑤ 陳寶森著:《當代美國經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
⑥ 克魯格曼著:《克魯格曼的預言:美國經濟迷失的背后》,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