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旺
摘 要:當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現象:如強調美術課堂教學必須展示教師的美術專業技能,強調必須在美術學科教學中滲透文化,過多依賴多媒體或不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等。結合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實踐經驗和觀察,詳細剖析這些現象背后存在的問題和弊端,從而形成客觀求實的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觀念。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專業技能;文化味
課程改革以來,小學美術教學以其獨有的特點,不斷發揮其以美育人的作用。在許多專家和教師的實踐指導下,小學美術教學從課程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隨著課改的逐漸推進,隨著廣大教師的大膽思考與實踐,我們也逐漸發現了小學美術課堂的一些問題,甚至出現了一些比較極端的有著愈演愈烈之勢的觀念和做法。比如,小學美術教學必須展示教師高超的專業技能,小學美術教學一定要進行文化滲透,過多使用媒體設備或根本不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等。針對這些現象,我們只有進行冷靜的思考,才能發現小學美術教學的問題,探尋小學美術教學的本真和本質,從而形成真正有利于學生的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一、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必須展示教師高超的專業技能嗎
在當下許多小學美術公開課或觀摩課中,我們經常見到在寫生教學中,教師對著畫板,“認真投入”地對靜物進行細致的寫生,在標志設計中,教師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深度的設計理念和作
品,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從文化價值、歷史背景、人物風格特點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介紹作品。于是乎,我們為教師高超的技藝和學識而贊嘆,并且開始呼吁:小學美術教師就要有高超的美術專業技能知識。緊接著,就出現了教師課前把要板書的字寫得五彩繽紛,把要板畫的范圖畫得無比精美,把要設計制作的作品做得令人艷羨,因為這些都能體現出教師的美術專業技能。課堂上教師就把這些提前準備的“作品”展示出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儼然變成美術教師的專業技能知識的展示課。我們還發現,在一些國家、省、市級的小學美術教師教學技能基本功比賽中,專業技能比賽的分值至少占到七成。這說明一種導向:小學美術教師的專業技能必須高,其他的基本功素養都是次要的。
我們不禁要思考:教師高超的專業技能知識決定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專業知識水平、課堂組織能力、研究把握教材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研究學生水平、板書板畫水平等都能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僅僅依靠高超的專業技能,而其他教學能力素養水平一般甚至較差,學生的學習效果一定不好。我們在實踐中經??梢砸姷?,一個教師的專業技能很出色,可是對教材把握不準確,對學生特點理解不深入,板書板畫效果不好,或者口語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等,這些往往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起著決定性影響。
有專家指出“教師的專業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效果無明顯關
系。教師的教學水平才是決定學生學習效果的因素”。如果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水平高,缺乏有利的教學手段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缺少對學生特點的觀察和把握,缺乏對教材的理解和研究,缺少活潑生動、和諧有效的師生溝通和課堂氛圍營造,是無法讓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效果的,甚至會出現更差的效果。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更需要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特點,具備美術教學的基本功和素養。專業技能只是美術教師素養的一部分,不能作為衡量美術教師的能力水平的唯一標準,而除專業技能以外的能力素養更能體現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水平。小學美術教學不同于大學院校里的美術專業學習,如果把專業知識技能水平作為衡量一個小學美術教師的標準,未免有失
偏頗。
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一定要有濃濃的文化味嗎
在最近許多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每一節課都要介紹一些名家名作、民間美術、各種文化遺產或其他學科文化等,似乎不扯點相關的文化,這節課就不是美術課了。為什么小學美術教師會有這種觀點?原因在于沒有準確理解最新的課程標準和簡單的模仿抄襲。很長一段時間,舊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的性質,即“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边^分渲染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性質,過分強調美術與文化生活的聯系和作用,于是,得出結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必須有文化滲透。過分強調美術的人文性,就會弱化美術作為視覺藝術的本質。于是,2011版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睂γ佬g課程的性質進行了重新定義。我們不難發現,美術課程的定義中去掉了人文性,取而代之的是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這是對美術課程本質的認識。美術通過視覺形象來傳達人的思想、情感、態度和審美追求,我們更應該強調視覺性而不是人文性。人文性不是美術課程所獨有的,并不是根本本質,唯獨視覺性是無法取代的,是與其他學科的本質區別。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币曈X性是美術的本質;實踐性也可以理解為表現性,是藝術的本質;人文性是社會科學的本質;而愉悅性才是少年兒童與藝術親密接觸所必須追求的。這四個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不同的課程內容,其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包含較多的文化內涵,有的則要突出趣味和創新。不管什么美術課,都不應該把人文性作為主要的內容來講授。比如,《窗外的景色》一課,不用詳細介紹窗戶的歷史風格和地域文化區別,只要簡單介紹不同風格造型的窗戶特點即可;《我也是藝術大師》一課,不用過多介紹畫家的生平風格特點,只要引導學生發現畫家作品中常用的表現手法就行了;《古樸精美的華表》一課,不用深入介紹華表的發展歷史和作用以及所代表的意義,因為學生比較難以理解華表各組成部分所隱含的含義,只需讓學生明白華表是一種精神信仰和追求的體現,能代表人們許多美好的追求即可,
然后引領學生來創造屬于自己的“華表”。還有《五味瓶》《黑與白》《感受聲音》等各種造型表現領域和設計應用領域的課,更應該弱化人文性,突出強調愉悅性、視覺性和實踐性。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美術課程的四種性質是相輔相成,融為一體的,過分地強調某一種性質,勢必會弱化另外三種性質,這是不科學的。視覺性必須貫穿始終、人文性適當體現、實踐性必不可少、愉悅性牢牢抓住,而且面對不同類型的美術課程內容,其比重還要做出相應的調整,不是每一節課都一味地追求濃濃的文
化味。
三、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可以離開多媒體設備嗎
當下,多媒體設備已經作為學校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廣泛應用于各種學科教學之中,甚至已經成為衡量學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指標。多媒體設備的運用能力也成為教師必備的教學能力之一。多媒體設備進入學校的發展過程是:一開始時,令師生羨慕,因為太先進了;慢慢地,被老師廣泛運用,因為太方便了;現在,開始出現了爭論,因為太依賴了,于是,出現了回歸“原始課堂”的呼聲。過多依賴多媒體設備或排斥使用多媒體設備都是極端的錯誤觀念。
多媒體設備作為一種工具進入學校,成為教師從事教學活動的輔助手段。它是科技發展的產物。而科學發展的最高追求,就是改變生活,利于生活。多媒體設備受教師歡迎,成為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它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提高了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方便了教師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幫助學生觀察、感知、理解、思索、想象等。我相信以后會有更先進、更方便的多媒體設備,成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有了這么先進的工具,教師不去使用,而去追求“一根粉筆寫人生”的原始教學狀態,不正是一種排斥現代文明、阻礙文明發展的表現嗎?究其原因僅僅在于,因為教師經常使用和借助于多媒體設備,會使教師的備課教學能力水平降低,形成一種依賴。我們不禁要聯想,如果一個人會開車,而且經常開車,我們絕對不會懷疑這個人會失去行走的能力,可是為什么教師經常使用多媒體設備,我們就要懷疑老師會失去備課和教學的能力呢?實踐恰恰相反,教師要運用多媒體設備,必須經過認真的備課和思考制作,才能幫助其實施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提高了教師備課的水平和能力。
現實中,我們確實也發現,有些老師沒了多媒體設備就無法繼續上課,或者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把本可以不用多媒體的內容依賴多媒體來呈現,使多媒體設備成為一種花花架子,也確實讓許多聽課者哭笑不得。這種現象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尤為明顯。課文中明明就有的一句話,一定要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一道例題書上本來就有,非要搞到多媒體上等等。這是沒有合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作用,或者是教師沒有認真備課,養成一種依賴多媒體的惰性導致的。當我們看清問題的根源之后,就不難發現,不是多媒體設備有問題,而是使用多媒體的人出現了問題。
美術是視覺藝術,是通過視覺形象來傳遞思想、情感、審美情趣的。試想在沒有多媒體設備的年代,美術課堂教學如何進行。全班五十幾個人看著畫范圖的老師背影,不知道教師在畫什么;睜大眼睛仔細欣賞教師帶來的只有豆腐塊大小的梵·高作品,怎么都看不見作品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制作一張小小的藏書票,任憑教師如何仔細示范刻版,學生都看不見,更聽不懂;列舉家鄉的橋和塔,只能靠語言來描述它的樣子,最終還是不知道它的模樣。這樣的美術課堂教學,難道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嗎?這樣的課堂教學是有效的嗎?在現實中,甚至出現了把學校即將淘汰的或者比較差的設備配備在美術教室中,導致學生看到的色彩,已經不是原來作品中色彩的樣貌,有的色彩甚至是相反的。有的圖像模糊不清,更別提有多少視覺沖擊力。美術課堂教學最需要一流的多媒體設備。
排斥多媒體設備,倡導“原始課堂”,是違背《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理念的。美術課程有其特殊性,離不開視覺沖擊。而過多依賴多媒體設備,把多媒體設備當作小學美術教學的萬能工具,
也是不可取的。小學美術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巧妙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設備,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設備的功效。
參考文獻:
[1]徐霞.淺議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教學月刊:小學,2012(1-2).
[2]喬建中.如何增強教學反思能力講座.廈門小學學科帶頭人培訓班講座,2013-07-19.
(作者單位 福建省廈門實驗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