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娟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以提高學生能力為主,課后作業的布置也進行了優化,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為宗旨,強調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更要有趣味性和效率性。
關鍵詞:小學教育;數學教學;課后作業;有效研究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推進,教學方法和手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地凸顯出來。教師不斷重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無論是在課堂教學還是在課下的訓練都是能突出這一中心,不再是以前那種單一、陳舊、落后、枯燥乏味、機械無效的作業布置和訓練方式了,而今在素質教育的推動下,以提高學生能力為主,課后作業的布置也進行了優化,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為宗旨,強調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更要有趣味性和效率性。下面就結合自己參加課題研究的體會談談這方面的嘗試。
一、作業布置要有目的性
傳統的作業布置往往老師不注重作業布置的目的性,知識常規地讓學生進行一些機械地完成定量的作業,并沒有顧及作業的質量問題,更談不上什么目的性了。通過課題研究,我們感到作業的布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它直接影響著教學水平高低和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通過作業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因此,我們要把課后作業的布置提高到一個新的位置上來。首先要制訂科學的作業布置目標,要做到胸中有數,要針對性地研究和制定合理科學的作業內容,一定要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更要認真地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學習來設置作業內容,制作好作業的類型、數量和質量等,力求用比較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
效果。
二、根據不同學生訓練不同的作業
傳統的作業布置,教師只圖省事方便都是一刀切,無論學生的學習好壞都是設計一樣的作業題型和內容以及數量,這樣就出現了好學生吃不飽、次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我們對課后作業的設計進行了認真的改革和嘗試,主要強化了作業布置的層次性。所說的層次不同,主要是指作業的設計要體現不同的檔次,不同的深度,更要體現出作業布置的梯度;作業還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學習情況布置不同的程度的作業內容,這樣就形成了因生制宜、
有的放矢的功效,這樣更能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通過實驗,感到這樣處理作業效果非常好,達到了預期的理想目的。
三、注重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無論是教學過程還是作業的布置,我們都要遵照一個原則,那就是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說穿了也就是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布置課后作業的時候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了大量的訓練。所說的發散思維就是由一點到放射性地向外發散從而形成的多角度、多層次地去想問題,由此可以使學生達到從一個問題和一個條件卻能想到很多方面的問題和不同的答案,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出獨到的見解。所以,我們在各種練習中從這一方面進行了改革和嘗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總之,課后作業的布置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努力研究探究,力爭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楊彩霞.小學數學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教學之我見[J].在線教育,2011.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市五家站鎮中心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