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燈娣
摘 要:從四個方面敘述了以讀促寫的方法。
關鍵詞:關鍵詞語句;情境;寫作技巧
語言文字的運用注重實踐性,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我個人認為“實踐性”主要體現在“讀”和“寫”中。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讀寫結合”,切實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學語文呢?其實,新教材所選的文章都是一些極好的范文,它們在題材選取、體裁安排、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等方面,無不匠心獨運,是學生模仿習作的典范。教學中,我們把閱讀教學與學生的練筆緊密聯系起來,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讀寫結合點,給學生提供有效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及時有效地進行模仿和創造性練筆,從而提高寫作水平。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品味關鍵語句,悟出寫作手法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會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段進行精心品味,這種品味不僅要讓學生讀通讀透,更應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悟出寫法,領會意圖,進而學會運用。例如,在《愛之鏈》中,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喬依和老婦人之間,作者抓住了喬依的動作與神態把喬依認真負責的助人態度刻畫得淋漓盡致,學習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蹭破、摘下、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沾滿、臟等,說說透過語言文字讀懂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到天氣寒冷,修車的費勁,但喬依仍然不怕臟、不怕累,賣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抓住重點的字、詞、句,就能深入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學生在學習文本特點的同時,更加明確了刻畫人物要抓住的動作、語言、神態來表現人物的特點,從而悟出了寫人的方法。
二、創設合理情境,展開寫作想象
閱讀活動是文本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的交流。要讓學生產生閱讀體驗,就得讓學生沉浸在課文豐富的情感世界中,反復誦讀、涵詠、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經歷。在學習體會《二泉映月》中阿炳的情感世界時,我先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讓學生聆聽,說感受,然后再引導學生抓住第四自然段的重點句“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體會阿炳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感。通過練習上文,“失去師父,患眼疾雙目失明,操著胡琴,賣藝度日。”我再次創設情境,進行了想象說話練習。在個性化的解讀交流中,學生互相碰撞,互相補充,不但使人物的形象越來越飽滿,情感越來越復雜,同時讓學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創造、去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也豐富了自己的寫作內容。
三、續寫故事結尾,培養寫作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在故事的結尾處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在這種興趣的驅使下,依據原文,進行創造性的續寫,對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合理性思維,培養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教學課文《半截蠟燭》的最后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后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于落了地,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幸躲過一劫。這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著這盞在最后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后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會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并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節的細細品味和教師的及時提示,課后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是學生對文本進行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學生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
四、指導謀篇布局,提升寫作技巧
葉圣陶先生曾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例如,在執教《三打白骨精》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學習“一打”后,讓學生細讀“二打”“三打”,引導學生比較孫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經過;白骨精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現,孫悟空三次識破妖精的詭計、三次棒打的動作,唐僧對孫悟空棒打妖精的態度。從而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這樣寫課文內容更為豐富,使人感到新鮮。通過品讀,學生對三者的性格特點會了如指掌。接著我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在平時的寫作當中,敘述同樣內容時要注意:語句要有變化,文章才會更有吸引力。所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抓住主線,逐步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在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揣摩人物個性特點的同時,讓學生用心體會作者的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領悟寫法,這實在是值得我們各位語文老師學習借鑒的。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就要求教師善于捕捉機會,架起讀寫結合橋,科學施練,讓讀寫結合之花在課堂綻放。從讀到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是“生本、師生、生生”多維對話的平臺,是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佳徑,自覺實踐,持之以恒,一定能領略到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中心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