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新海
摘 要:設立數學教學情境,須鉆研透教材,巧妙創設情境;適時提問題,四兩撥千斤;師生同一臺,并肩克難關。
關鍵詞:情境;生活;設問
在課堂有限的時空內,充分利用教學媒體、自制模具以及鮮活的教學方法,給學生營造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于真實場景中,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氛圍。
何謂數學教學情境,筆者認為它應具有科學合
理性、實效性。師生互動無拘無束并充滿樂趣,學生身心愉悅且入迷。我們教師應像導演一樣,在課堂設立戲劇化情境,如增力劑一樣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正確的數學思維,輕松地完成教學目標。
如何設立數學教學情境呢?教師本人首先應對教材有全面嫻熟的了解,要有自己理解后的創新眼光和教學手段;其次針對教材所規定的目標,結合學生自身素質,統籌安排合適的提問;再次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
一、鉆研透教材,巧妙設情境
導演要導好一部戲,必定要吃透劇本。教師要教好學生,要設立好數學情境,必須要研究數學教材,根據數學需要和學生素質給教材進行合理“手術”——“增添”或“剪裁”,用詼諧的語言“挑逗”學生。如植樹問題講授時,我把學生分成幾組帶到學校操場,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栽樹”,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明白:在直線上或不封閉曲線上植樹三種計算定義:(1)有頭有尾類,棵樹=段數+1;(2)有頭無尾類,棵樹=段數;
(3)無頭無尾類,棵樹=段數-1。在封閉線路上植樹(如圓、四邊形、封閉曲線等)段數=棵樹的計算來歷。如此,學生對這種上課情境相當興奮,學得快、記得深。
二、適時提問題,四兩撥千斤
“學貴有思”,適時提問是課堂教學啟動學生思維的點火劑,可把學生帶到奇妙的問題世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解決問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要使課堂教學精彩,分量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效,教師須準備好精煉有價值的問題,進行適時巧妙的設問,尤其是新課導入和課與課過渡處。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會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教師一個好的設問,應達到幫助學生點石成金,做到四兩撥千斤的妙用。如,講述追及問題時,教師在關鍵時刻,讓學生通過線條式理清追及路程、追及時間、速度差三者的關系,便迎刃而解。又如,歷史中廣為傳說的一例數學:“一百個包子,一百個和尚,大和尚一人吃三個包子,小和尚三人分吃一個包子。問大、小和尚各是多少?”教師點撥學生抓住和尚吃包子的份額(比),而橫向思維則是大小和尚的多少。學生通過點撥,眼前豁然開朗,很快列出:100÷(3+1)=25(人),25×3=75(人)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知識點的銜接,多角度設計問題。發展學生橫向、類比、逆向、聯想等四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師生同一臺,并肩克難關
教師精心創設教學情境。適時的提問要做到“有的放矢”,倘若學生沒有積極參與進行互動,講臺上只是教師一人哇哇喊,那只能是“剃頭擔子一頭熱”。真正好的一堂課,關鍵要看學生潛能是否發揮,學生技能是否達到長足培養和訓練。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窮盡一切手段用生動語言去吸引,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切記熱嘲冷諷和呵斥。只要學生肯談出自己的看法,教師便清楚學生所領會的程度,并在今后不斷完善。三尺講臺,不僅屬于教師,也同樣屬于學生。師生同一臺,才能演繹出精彩的教學大戲。只要我們的學生不畏手縮腳,做錯也不要緊,這樣的學習氛圍一定會空前高漲,教師推波助瀾,與我們的學生并肩耕耘,何愁難關不攻克。
參考文獻:
李吉林,王林.情境數學典型案例設計與評析.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06.
(作者單位 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金山咀神埠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