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娟
摘 要:“讓學”,在高年級學生習作教學中表現為讓學生喜歡運用語言文字,并能從中獲得“熱愛”的情感。重點掌握“細節描寫”這一表現方法和技巧。
關鍵詞:細節描寫;習作情趣;教學意圖
海格爾提出“讓熱愛、讓實踐”,這正是學生習作指導的基本理念。小學高年段習作要求中提出“能幫助學生對文章中細小的環節或情節進行描寫”,這就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在文章描寫中的地位看似閑筆或贅筆,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設置和安排,暗含機巧,含蓄婉轉。一篇文章,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題思想的作用。小學五年級作文要求中提出“適當進行細節描寫”,這對小學生掌握細節描寫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我們也把細節描寫的教學指導定位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細節描寫的概念和作用,并學會簡單的細節描寫”。
一、潤物“細”無聲
萬物生長,在潤物無聲中見生機。學生習作情趣的指導,同樣也需把刻意的學習目標潛藏于“無意而為”之中。以自身教學實踐為例。課堂伊始,我播放一段《小上校》的影片片段,情節很簡單:一位老人推開小女孩的臥室門,來到床邊,看著熟睡的小女孩微微一笑,隨即俯身關燈,轉身離去。觀看影片后,讓學生談談對人物的印象。通過討論,大家都從老人的微微一笑這一細節刻畫中,感悟到一位以嚴肅為表象的老人,內心充滿了對女孩的愛意。細節中自然的流露,真實刻畫了老人的情感世界。無需教師講解說明細節描寫的意義和作用,這一環節的學習活動,學生很快就熟悉了細節描寫這一表現方式。
在學生習作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消除負擔”:消除學生對習作的抵觸情緒,把嚴肅的教學任務藝術地處理為一種享受、體驗、收獲。
二、“細”趣誰才出
學生明白了細節描寫的意義所在,那么,如何操刀“解牛”,關鍵還是一個“趣”。課堂上,我請學生吃西瓜,西瓜有大有小,但塊數與人數相當。我有意邀請幾個有代表性的孩子當堂吃,其他孩子仔細觀察,表現優勝者獎勵大塊。現場吃瓜的孩子樂意當堂吃,下面的“觀眾”更樂意仔細觀察。我分別挑選了一個文靜內向的女孩、一個急不可耐的男孩。在眾目睽睽下,男孩吃得肆意,女孩羞澀矜持,都被臺下觀眾盡收“火眼金睛”。學生的討論是這一環節的精華,因為從學生的討論中,我們能捕捉到很多值得推廣和發生的教學資源。有些學生說:“我從陸××吃西瓜時,用紙巾輕輕擦去嘴角邊的西瓜汁這個細節,發現陸××很講衛生……”還有學生說:“陸××咬一口西瓜得細細嚼一會兒,說明他很喜歡吃西瓜……”學生對同一位學生吃瓜的過程捕捉到的細節各不相同,所以,對細節剖析的角度也不同。教師及時引導和處理這些信息,學生筆下的人物將會富有更鮮明的性格特點。
三、“細”語輒其味
學生小試牛刀,文中人物性格一下子鮮明呈現。“她捏起一片薄薄的西瓜,細密的眼睫毛忽忽一閃,飛快地掃了大家一眼,略一遲疑,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抿著嘴唇細細地咀嚼,還不時抬手用紙巾擦去嘴角的汁水……”“他奔到桌前,人未到,目光卻已經飛快地搜索了西瓜盤。得到老師允許,他搶先抓起一大塊西瓜,雙手捧著,張開大嘴,狠狠咬了一口,大口大口地嚼起來,鮮紅的西瓜汁順著嘴角不停地往下滴,他只能騰出一只手胡亂地抹了一
把……”兩段文字的呈現,把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畫于紙上。文字的表達是內心傾訴的需求,細節描寫無需多做講解,學生已然運用自如,這就是教學的服務功能。所以,教學是一種藝術的創造,是一種科學的呈現。
不管細節描寫,還是其他的習作方法的指導,都不要把這種教學意圖刻意而為,就像你要進山砍柴,任務是艱巨的,但一路鳥語花香,就不會感受到其中的辛苦了。
以生為本,激揚生命課堂,這是教學之意義,習作指導更需要廣大教師獨具匠心,創新踐行。
參考文獻:
[1]彭剛,蔡守龍.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06.
[2]高文.情境學習與情境認知.教育發展研究,2001(08).
[3]馬增彩.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的現代啟示.天津市教科院學院,2002(01).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實小教育集團)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