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容
不知不覺,我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已近一年,“四步三查一評價”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初步形成,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展示、目標檢測中交流收獲、分享體驗、交流提升、拓展運用,從而學到知識,培養能力,學會與人相處,增進同學友誼,發展協作精神,體驗共同進步,分享快樂,分擔憂愁。雖然模式已初步形成,但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運行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小組合作學習仍然存在諸多問題:組員之間以自我為中心,干的干、看的看,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甚至相互打擊排斥等,結果形成了低效合作甚至無效合作,使小組合作學習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深入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下面就我在實踐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解決方法,供同行參考。
問題一:小組長不能很好地履行職責
在分組之初,我對小組長的選擇可以說是慎之又慎:既要自我推薦,又要所有組員都認可;既要學習成績好,又要在學生中有一定威信,還要熱心公益。小組長選出后,要隨時隨地專門對小組長進行培訓,大部分小組長經過這樣的程序,再加上班級有效的評價機制,能夠迅速地成長起來,但也有個別小組長久久不能適應這一角色。
策略:“培”和“換”
“培”就是加大培養的力度:除了定時定內容培訓外,只要發現小組有問題就以此為契機加以培訓,其方式和手段很多,老師需靈活多變。如,三組的組長是個文靜的女孩兒,學習成績不錯,但在小組管理上卻放不開手腳,我一方面關注她的小組管理,在她的小組中樹立她的威信,為她“撐腰”;另一方面私下和她交流小組管理經驗,經過一段時間,三組的學習、紀律都上了一個臺階,這個文靜的小組長也更自信了。
“換”就是及時調整組長:五組的組長是一個成績不錯的女孩,可性格內向,個子有點矮,恰好這一組有個調皮的男生,這個女孩不僅在紀律上管不了他,甚至有時還被他欺負,我采取多種方法都不能取得效果,于是我對這個小組的“人事”進行了重新調整,由另一名成績一般,但責任心強、做事果敢的女生擔任組長,抓住一個機會讓新組長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燒”了那個調皮男生一頓,這樣,既樹立了組長威信,又整頓了風氣,現在五組的管理正常了。
問題二:學生的參與度不均衡,合作不夠主動
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均衡。往往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他們扮演著教師的角色。小組只是一位好學生表演的舞臺,沒有學生間的互動,其他學生只是觀眾、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他們總是直接從好學生口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學生的性格自私、自立,逞強好勝,唯我獨尊。二是在學習中對學生指導不夠,學生不熟悉合作學習的過程,沒有養成合作學習的良好習慣。
策略: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即上課的前一天指導學生針對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完成好導學案)。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幫助的。小組合作學習與傳統的教學形式不是替代的關系,而應該是互補的關系。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要為了追求合作而丟了傳統,否則會限制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弱化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尤其是邊緣化后進生。
二是處理好目標與手段的關系。小組合作學習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學生的全面發展也要通過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來實現。教師一切教學行為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學習除了讓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外,還要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不能讓好學生一個人代替小組匯報交流,或者讓組長做小老師,而要培養小組成員建立一種平等、民主、互助的關系,使之對小組的學習任務建立一種責任感,以保證小組合作學習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問題三:合作學習時間不夠
這可能是小組合作學習實施之初的一個通病,很多老師都有這種感覺:真正放開讓學生合作探究展示,一節課40分鐘時間根本不夠,完不成教學任務。
策略:“前移”和“提速”
“前移”是指把學習內容提到上課之前,即注重課前的預習。在前一天就把學案發到每位學生手中,小組長對學習內容進行分工預習準備,每個學生都明確自己的任務,才能更好地避免消極組員的產生,真正讓每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去,為上課作好充分準備。
“提速”是教師要適當控制課堂節奏,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交流和展示中,在關鍵之處予以指導,讓學生逐漸學會討論問題的步驟和方法,學會表達自己的觀念,同時也要學會不重復別人已經展示的觀點,逐漸提高小組合作的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已在我們學校取得一定成果,在實施過程中我越來越感受到它的優越性。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在不斷地發現和解決問題,也正是這樣一個過程,讓師師、師生、生生相互探討、不斷反思和提升,達到了共同成長的目的。
(作者單位 四川省宜賓市江北實驗小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