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峰
摘 要:課堂上的互動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教學過程。它應該是生生、師生、文本之間通過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維的碰撞、合作的交流后,實現知識共同掌握與個性全面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的本質要求之一是促進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激發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
關鍵詞:語文課堂;激情;情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于語文這樣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更是如此。教師適度的教學激情可以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中蘊含的情感,激發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
一、激情迸發智慧
1.將激情建立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
教師要努力鉆研教材,了解學情,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準確制訂課堂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中要以目標為引導,以學情為基礎,準確把握感情基調,或高亢激昂,或低回纏綿,或含蓄委婉,控制好情感表現的尺度。這樣就不會整堂課激情過度,為情所困了。而且,教師的激情引導最終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感情,而激發學生感情的方法有很多,不用局限于教師的“以情動情”,還可以結合相關資料巧妙創設情境,恰當應用多媒體技術,精心提問引導等。
如,教學《理想的風箏》時,在結尾處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我引讀:“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倘若他還健在……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然后提問為什么他不會呢?這段飽含深情的文字中你們聽出了作者對劉老師的哪些情感?其次,我補充蘇叔陽戰勝病魔的傳奇經歷(出示:作者蘇叔陽1993年不幸身患腎癌,1994年4月切除左腎,2001年癌細胞轉移到肺部……面對癌魔的一次次挑戰,他也曾極度絕望??拱?4年來,蘇叔陽幾次三番從癌魔的指間飛過,依舊笑對人生,依舊筆耕不輟,寫作300多萬字,出書7本,創造了人類戰勝病魔的奇跡)并指名讀,隨后提問,你覺得是什么支撐著他?短短的幾分鐘,學生沒有互相議論,只是在靜讀體會。過了一會,學生漸漸開始舉手。有的說:蘇叔陽歷經磨難,但他絕不會向命運低頭,因為他的世界里永遠有那些數不清的樂觀自信的“風箏”。有的說:劉老師讓人感動,讓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動啟迪學生感悟人生,樹立對人生的自信!有的說:劉老師以自己的樂觀、幽默、敬業、堅強、頑強、自信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展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種精神也感染了作者。再次,升華情感。劉老師讓人感動,讓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動啟迪學生感悟人生,樹立對人生的自信!課文學完了,但蘇叔陽有滿腹的話兒想對劉老師說,如果你是蘇叔陽,你會說什么?相機出示:“劉老師,我想對您說?!弊詈罂偨Y:劉老師在蘇叔陽的心中又放飛了一只只理想的風箏,同時在我們所有人心中升騰起一只只理想的風箏!這里出示蘇叔陽憑借自己堅強的毅力,不斷抗爭的感人抗癌經歷,讓學生感受劉老師所帶給學生的影響,這才是理想的風箏真正的含義。
2.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篇幅簡短
文字簡明的有效激情引導,可以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升華文本的情感基調。如,在教學《我和祖父的園子》時,理解蕭紅為什么對園子懷有這么深厚的情感時,我出示了這樣一段資料:蕭紅一生悲苦,8歲喪母,父親因她是女孩歧視她,繼母更不喜歡她,她是在可憐的陰影中長大的。但她從祖父那里享受到了快樂的童年,享受到了什么是愛。無論她經歷怎樣的逃亡和饑餓,無論她面對怎樣的不幸與苦難,祖父的愛就像一束陽光溫暖著她,她在《呼蘭河傳》里深情地寫下了“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憎惡與冰冷之外,還有溫暖與愛”。
隨后我又引導學生激發情感:當我們輕輕走出這個園子,回頭看它的時候,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學生紛紛發言:祖父的愛、快樂的童年、溫暖……
這樣拓展了蕭紅幼年的人生經歷,是對我們再理解文本蘊含的情感的拓展,以此來加深對話的廣度和深度,實現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將學生引入對蕭紅悲苦童年的回憶,學生對蕭紅的了解步步加深,發現這與她在課文中表達的快樂是截然相反的,對她在院子里的快樂就理解得更為深刻,正是因為有了祖父的愛,園子才是充滿快樂和生機的。于是,我在帶領著學生走出園子時再問他們心中留下的是什么。由學生訴說作者想借由文本告訴我們的情感。補充的這段材料內容淺顯明白,卻真實地代表了蕭紅的心聲,將學生引入了這樣的一個情感氛圍中,學生自然而然地讀透了作者的心,情感體驗也得到了升華。
3.可以通過創設情境進行有效引導
創設情境是指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環境,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感受而引起積極學習的情感反應的教學手段。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習者在實際情境下學習,可以使他們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不同的情境能夠給各種學習者不同的活動效果。確實,情境的創設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現實的情境中體會學習的價值,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如,在教學《埃及的金字塔》時,有這樣一句話:“為了建造金字塔,經常有10萬人在烈日曝曬下干活
兒。全部工人整整用了30年時間。”學生對這一系列龐大的數字并不是很清楚,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我就聯系實際向學生拓展了下面的資料。
師:10萬人,同學們升旗儀式的時候,全校師生都站在操場上共1000多人,現在可是10萬人啊,相當于100倍這么多人。那么這10萬人都在做什么呢?請你來想象一下。生:有的人在搬運石塊,有的人在打磨石塊,有的人向上拖動石塊。
然后我補充: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那時候修建金字塔,三個月換一批人,一年就要有40萬人參加勞動,30年就會有1200萬人參加勞動,需要的人也太多了。烈日曝曬,我們知道金字塔位于沙漠中,沙漠中的太陽更是毒辣,那里沒有綠蔭,更是缺水,在這樣的環境下勞動怎么樣?學生有的說:很辛苦,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得很疼;有的說:沒有水喝,還要干這么重的活很難受。
接著我又追問:整整30年時間,而這樣的情況持續了整整30年,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學生順勢說出:工程需要時間長,浩大。最后小結: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用鮮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古埃及人民血淚的結晶。
通過拓展的補充內容,學生不僅了解了建造金字塔工程浩繁,也更明白了這是用埃及人民的鮮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激情也應適度
一味地提高自己的情感基調,學生未必能融入其中,可能會適得其反。如,在教學《月光啟蒙》時,結尾處不少教師喜歡這樣教學。教師會略帶悲傷地說:“同學們,四十年以后孫友田趕回老家時,母親安詳地坐在藤椅里,不知我從哪里來,不知我來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誰,只是對著我笑。母親失去了記憶,而我心中卻永遠珍藏著那一輪明月……”孩子們,每當孫友田看到那一輪明月,他會想起什么呢?此時學生會在教師創設的激情氛圍中,回憶課文中母親講故事、讀童謠、猜謎語等感人的畫面,似乎達到了激發學生情感的目的,也回憶了課文的內容,對課文進行了很好的總結。但這樣的引導在我看來,卻可以商榷。原本課文的語言材料充滿了濃郁的母子親情,作者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和敬愛之情??傻秸n文最后,卻變成了母親已經患上老年癡呆癥,甚至認不出作者了,這是一件多么殘酷的事情,我們是不是要讓學生在此時就接受這么殘酷的現實,在情感上受到傷害呢?我們何不換種方式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激發情感。如,孫友田對他的母親滿懷懷念感激之情,此時假如你是孫友田,你在此時會回憶起兒童時代哪些讓你感動的畫面呢?這樣是不是更能讓學生接受,在若干年回憶起小學中的這篇課文時,依然能心中浮現出一系列美好的畫面,而不是那么美的母親最后認不出自己的孩子,只能朝著他微笑呢?讓我們還孩子一個美好而純真的童年,感動并非一定要以殘酷的現實讓人流淚。
總之,要通過激情點燃課堂智慧的火把,教師應該抓好內在素質的提高,在學識上、文化上打好功底,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嚴密性,使自己的語言修養不斷提高。讓語言文字中蘊含的豐富情感自然流淌出來,實現語文能力和情感培養的同步提高,讓學生在語文課上開心地笑,動情地哭,笑也笑得真誠,哭也哭得
明白。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熟市海虞鎮福山中心小學)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