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文化
摘 要:教育得當貴在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求,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同樣如此。只有融入有趣、生動的動感教學,貼近學生的學習心理,通過教學內容的充分活動化,才能有效地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低年級的音樂教學尤其如此。
關鍵詞:低齡學生;音樂;動感課堂
要想塑造適合低齡學生發展的音樂動感課堂,需要給學生自由,讓小學的音樂課堂活動起來,讓學生有所參與、有所探究、融入其中感受、深化、創造,才能有力地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具有實踐性特征,音樂學科在小學教育中是活動性、實踐性最強的課程之一。因此,小學音樂教學離不開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自由,有創造空間的課堂,充分引導學生“從做中學”“從樂中學”,在“活”音樂活動中掌握基本的音樂文化知識和技能,獲得審美愉悅體驗,增強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是小學音樂活動教學的最終目的。
高爾基說:“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低年級學生的知識面和聯想尚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活動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不弱,自我表現欲望很強,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隨音樂手舞足蹈起來。“活”“動”是他們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對音樂理解最直接、最喜愛、最特別的表達方式。因此,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更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欲望,讓學生在“活”中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不失為音樂活教育的一種有效策略。
一、豐富內部感受,塑造“樂”“活”動感課堂
1.活策略、深感受,歌曲教學“動起來”
以往學習歌曲,更多以“學”為主要策略,讓學生熟悉旋律,記憶理解歌詞,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往往缺乏靈動性,學生易感覺疲勞無趣。如果合理地借助豐富的其他活動性形式,較好地整合運用不同音樂形式,歌曲教學也可以活起來而深受學生的喜愛。律動地介入就是一個大膽的革新策略。律動是兒童隨著音樂節拍,進行有規律、有節奏動作的一種活動。律動能有效地幫助兒童借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的內容、風格及所表達的情緒,訓練孩子的韻律感。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走進音樂,不知不覺地喜愛上歌曲的學習。
例如,在學唱《木瓜恰恰恰》這首歌時,我借助準備好的實物木瓜,讓學生觀察木瓜的形狀、顏色以及敲擊的聲音等,培養他們的觀察力,進而將觀察聽到、看到用動作表現出來,并引導學生:“唱到‘恰恰恰我們可以怎么做?你能表演一下嗎?”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拍拍手”“扭扭腰”“跺跺腳””說完還模仿動作跳起來。接著,引導學生跟著歌曲有節奏的動作,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都盡情地做著動作表演,在反復的傾聽和表演中,學生熟悉了歌曲的旋律,掌握了歌曲的節奏,更理解了歌曲的風格,學生在自然而然中感受和體會了歌曲。同時,我采用教唱、練習、舞蹈等教學法,利用跳唱結合,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聲像一體、形象性強、信息量大等優點,為學生創設一個活潑、生動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讓學生感受歌曲中自然的美、音樂的美。針對兒童愛玩、好動的年齡特點,鼓勵學生大膽律動和表演,自己去感受、去發現、去表現,在歌曲學唱中加深對歌曲的理解,體驗自我成功的樂趣。
2.具表象、巧聯想,節奏表現“動起來”
音樂形象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節奏、情緒等來塑造的,它可以在人的想象和記憶中產生,聽是引導學生對音樂形象的初步聯想,“動”是把聯想進一步深化的過程。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通過聽、動體驗到審美的全部過程。如,在欣賞打擊樂曲《鴨子拌嘴》,我把課堂布置成美麗的池塘,由教師扮演鴨媽媽領著小鴨隨著《數鴨子》的音樂做鴨子各種動作的律動,一起嬉戲玩耍,做小鴨子進教室,然后引導學生說一說鴨子的形象、叫聲和動作。演一演:教師演奏鈴鼓,聲音由輕—響—輕,速度由慢—快—慢,引導學生模仿鴨子走路和叫喚,動作要隨著鈴鼓聲的快慢(速度)輕重(力度)而逐漸變化。接著,以欣賞圖片講故事呈現主題。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充分發揮想象力,注意畫中鴨子和其他小動物的表情變化,學一學開心和生氣的表情。引導學生為四幅圖片分別取名字。(如:出門、玩耍、吵架、和好。)并用自己的肢體語言來表現小鴨子遭遇的不同情節,每一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展。整個活動,學生在自主參與中盡情地展現了一群可愛的鴨子形象,充分地體驗了自主、成功的樂趣。
3.融通感、主創造,音樂表達“動起來”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和所有藝術審美活動一樣,音樂欣賞也必須從直覺感受出發,通過節奏、力度、音色、旋律、節拍、速度、和聲激起想象、聯想,從而進入形象思維過程,對于低齡兒童尤其如此,因此在上欣賞課中,我努力創造各種意境,讓孩子們運用形象思維去想象,去表現、去拓展。
如,在《彩色的烏鴉》一課中,我從音樂的感受與欣賞感入手,整合美術色彩的表達,引導學生學習用多種藝術形式來表達烏鴉的不同心情,我注重情境的創設,讓孩子先回憶故事,感受故事的情感線脈,然后鼓勵學生在音樂中匹配不同的情感,用音樂、肢體語言來表達烏鴉的不同心情,學生用自己的動作表達著烏鴉的得意、煩躁、懊惱,學生在烏鴉的世界里與烏鴉同喜同悲。順著學生的思路,與學生一起探討表達烏鴉心情的不同方式,學生的經驗是豐富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在與學生在色彩運用的觀點上一起共鳴的時候,我引導學生來梳理不同色彩表達不同情感的經驗,鼓勵學生分組合作大膽運用色彩來表達烏鴉的得意、煩躁、懊惱,學生非常感興趣,呈現的作品豐富多彩,用紅、橙、黃來表達烏鴉的得意,用各種雜亂無章的線條來表現屋檐的爭論不休,用黑、灰、暗藍等色彩來表現烏鴉的后悔和傷心,整個活動表演、美術等形式自然整合,在圍繞烏鴉情感的感受中,音樂、美術形式的結合、轉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藝術通感的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建構審美心理。活動中學生的感知、表現、欣賞、評價、創造、反思、合作、交流、知識、技能等多項能力都得到了綜合的促進。學生自主參與活動,動腦、動手、動眼、動口,聽、想、看、畫,直接參與各種實踐活動,去感受、體驗、想象和創造烏鴉心情的變化。學生進行故事與音樂的匹配,用自己的肢體語言和表情來表達小烏鴉的情感,用各種不同的色彩來表現烏鴉的情感,充分引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給了孩子更多表達、表現的機會,孩子們在課堂上“動”了起來,活動中學生學得自主、輕松、愉悅、靈活,但是獲得的經驗更為豐富,藝術創造的興趣和藝術創造力更為濃厚和個性化。
二、細化外部程序,保障“樂”“活”動感課堂有效運行
1.樂趣、樂感有效結合,并軌前行
樂活課堂,關注的是學生的快樂,這種快樂源自學生對音樂直覺的喜愛。要讓“樂”“活”課堂有效運行,樂趣與樂感必須同行。樂感是目的,趣味則是手段。要很好地達到教學目的,必須十分注意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因為低年級的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自身的特點。此期的兒童有意注意已有所發展,而無意注意仍在起重要作用。如果教師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在課堂上對其進行“死”教育,單調的學習只能讓學生難以保持較長時間的注意,也就難以形成強烈的學習動機。因此,良好的教學效果,有賴于寓教于樂,充分增加教學的新穎性、趣味性,讓學生在參與扮演、游戲互動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從而有效地調動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也不能一味地以玩樂為追求,樂趣僅是為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服務的,讓游戲、活動等趣味活動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樂學、易學,不能為趣味而趣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趣味性,而偏離了教學目標,那么也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應該說,在一些課堂上確實存在過分追求趣味性的現象,常常是一節課看似熱熱鬧鬧卻沒有多少實際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在追求趣味性的同時十分注意課堂的嚴肅性,兩者有效結合,才能推進活動真正取得實效。
2.自由、秩序有效結合,雙規落實
活動的音樂課堂必定是自由的,學生有很大的自主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讓課堂活而不亂,活中有序是活教育音樂課堂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引發學生根據音樂做各種律動、多種形式的游戲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活教育更需要一個有序的秩序問題,控制不好也容易使課堂活潑有余而有序不足,使課堂變得雜亂無章。由于低年級兒童還比較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讓其活動起來,而不給予合理的組織和引導就會盲目亂動或無所適從。因此,兩者必須達成平衡,適宜、適度最重要。我們既要強調讓學生充分“動”起來,使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音樂,同時也要注意課堂的有序性,將活潑和有序同步起來,使課堂氣氛熱烈,又秩序井然。為達到這一效果,教師必須進行認真的預設,對整個教學的步驟、要點、難點了然于心。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及時調整,靈活處理,使活教育課堂既充滿創造與靈感,又富有秩序與規劃,確保活動朝著既定目標發展。
音樂活動教學的有效性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音樂的激情,以積極的態度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并在活動中學生的音樂能力得以提高,達到音樂活動教學的預期目的。小學一二年級低齡兒童在與音樂互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和途徑來幫助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涵、意境,只要能讓他們“動”起來、玩起來、模仿起來,啟動聯想和想象,就能豐富他們的聽覺感知,擴大音樂視野,積累音樂語匯,發展音樂思維。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深入到音樂中去,體驗、理解音樂,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參考文獻:
王芳.動感課堂“動”感音樂.吉林教育,2011(02).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吳江明珠學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