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瑜
摘 要:在幼兒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一些輔助材料來幫助他們理解一些抽象的、復雜的問題,而工作表就是行之有效的材料之一。通過一些實例,從工作表的形式、作用及設計使用要求等幾方面闡述了工作表在幼兒科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工作表;科學;輔助材料
現代科學教育理念告訴我們,在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孩子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他們的主動性,讓孩子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工作表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常常發揮著半個老師的作用,為幼兒知識的習得創造了條件,而教師科學、巧妙地設計運用工作表,可以使科學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工作表的形式
根據在活動中的運用需要,工作表大致可以分為“記錄表”和“任務單”兩大類;從運用范圍來分,工作表可以分為單人式、小組式和集體式三種;在外觀方面,幼兒園的工作表可以不拘一格——表格式、圖案式、列表式都可以,而到底選用什么形式,還是要由具體情況而定。
1.根據活動內容選擇
不同的活動內容是確定工作表形式的主要依據。操作方法簡單而操作結果多樣的活動會使用記錄表,如“紙的吸水性”記錄表;操作方法多樣或復雜的活動需要任務單,如,制作“瓶中美景”任務單,就在任務單上規定了“工藝品”所要呈現的最后狀態要求。
操作材料和結果豐富多樣的活動或操作結果需要歸納整理的活動一般都需要一張集體式工作表來幫助幼兒梳理。而在此之前,幼兒的操作可能都需要一張單人式工作表,這樣才能讓幼兒對操作活動的印象更深刻。如,大班科學活動《球和杯子》,就是在幼兒記錄自己操作結果的基礎上統計匯總成集體式記錄表,從而進行推理、分析、歸納、總結。
2.根據年齡特點確定
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具體形象的圖案來幫助他們理解事物。因此,在設計工作表的時候,小班階段可以用照片或實物圖,而中大班則可以用一些簡單的符號、圖標等,既能一目了然,又可以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如,在小班科學活動《水果沉浮》中,考慮到小班幼兒的能力特點,教師設計的記錄表就是一個裝有水的容器的剖面圖,而幼兒在記錄的時候,只要把與自己實驗時所用的水果一致的圖片貼在記錄表中“水位”相應的位置上就可以了。這樣的設計幼兒操作起來十分方便,操作結果在視覺上更直觀,與實際情況十分相符,歸納總結時也很清晰,很容易讓幼兒理解。
至于三種不同運用范圍的工作表,在設計時,也要因幼兒的年齡而異。一般來說,小班階段的孩子單人式和集體式的用得較多,而小組式的工作表更適用于中大班,特別是大班階段。如,在一些科學活動,教師常常會要求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較式操作,這時就需要小組式工作表,讓幼兒進行分工合作的操作和記錄,從而匯總操作結果。這樣的活動顯然是不符合小中班幼兒的能力特點的。同樣是單人式,小班階段以單維度的為主,讓幼兒記錄一種結果或布置一項任務;中大班就要提高難度,從多方面進行設計。在運用集體式工作表的時候,中大班的孩子可以在進行多項操作后,相互交流介紹,再由教師歸納匯總在表上;而小班的孩子則可以每人選擇一項內容進行操作,并直接把操作結果記錄在集體表上,最后觀察總結。
二、工作表的作用
科學往往是嚴謹的、抽象的、概念的,而幼兒的思維卻是跳躍的、直觀的、具體的,這讓他們在理解科學現象時變得困難。這時,為科學活動而設計的工作表就成為幼兒通向科學之門的橋梁,也能讓科學活動的開展更順利。工作表通常有以下四方面的用途:
1.用于統計
在一些操作結果與數量有關的活動中,通過記錄可以幫助幼兒記住多次操作的結果,并進比較。如,大班科學活動《漂浮的硬幣》中,記錄表的作用就是記錄不同質地的紙張能在水面上承托的硬幣的不同數量。還有一些是記錄操作活動的最終狀態,如,《鏡中畫》中用于記錄兩面鏡子因擺放角度不同所呈現出的不同影像的記錄表和《麥比烏絲圈》中用于記錄不同剪法變出的圈的樣子的記錄表等。
2.用于判斷
在很多科學活動中,不同的實驗材料在結果上往往會出現正反兩方面,而這些情況在操作前是無法根據材料的外觀來判斷的。設計用于判斷的記錄表,可以讓幼兒觀察記錄表來進行總結。這些判斷包括“是與否”“成功與失敗”“有與無”等。如,《有趣的三腳架》中,記錄用幾根棒能把彩泥穩穩地架起來,從一根試到六根,最后發現最少用三根就可以做到。
3.用于提示
這類工作表一般都屬于任務單,在表上已經說明了操作的方法和要求,幼兒根據工作表的要求進行操作,再記錄結果,避免幼兒因無目的的活動而使結果混亂。如《裝果果》活動中,幼兒在操作時就是根據任務單上的提示,按照相應的順序將不同大小的果果裝入瓶中以觀察結果的。
4.用于梳理
大部分情況下,教師都會在幼兒操作后安排一個交流、討論的環節,并且將幼兒交流討論的結果記錄在一張集體式表上。當一些原本是幼兒個人的、零散的經驗被記錄到了同一張記錄表上的時候,這些經驗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會呈現出來,這時也是工作表發揮梳理功能的時候。如,《流動的水》活動中,每個幼兒自己操作時觀察的牛奶盒上的洞的位置只有一個,而當他們在交流時,記錄表上的情況就有了“左、中、右”三種,并且這三種位置中流出的水也讓牛奶盒的狀態有了不同的變化。幼兒可以通過對比觀察記錄表,與教師一同總結出洞的位置與牛奶盒轉動方向之間的關系。
三、工作表的要求
1.工作表要讓幼兒看得懂
生動活潑的形式更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但是不管哪種形式,都要讓幼兒能看得懂。多采用直觀形象的圖示,盡量不要使用文字,如用“?”表示猜測;畫一個眼睛表示觀察到的結果;用一只小手的圖案表示操作的方法或過程;用“笑臉”和“哭臉”來分別代表成功與失敗等。
2.工作表要讓幼兒會使用
在使用記錄表時,幼兒的記錄方法要簡便,適合幼兒的能力特點。能用選擇的方式記錄的,就不要讓幼兒自己畫圖示,能用圖示的就不要畫具體的圖案。如,大班科學活動《小偵探》要讓幼兒記錄在哪些蔬菜水果中找到了淀粉,教師一開始準備讓幼兒根據“有”與“沒有”兩個圖示來填畫自己實驗的結果。為了節省操作時間,方便幼兒記錄,最后教師把記錄表進行了修改,將所有提供的材料都用圖示列在表中,幼兒只要根據實驗結果用“√”或“×”來表示就可以了,并且一目了然。同樣的,教師提供的任務單也要讓幼兒一看就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如,大班科學活動《瓶中美景》中,教師要求每位幼兒完成一份特定式樣的工藝品,而這規定的式樣就在任務單中進行了呈現:分別將不同的顏色圖標和數字標注在一個瓶子的上、中、下三個部位,表示要求幼兒在瓶子里投放的材料必須符合這樣的要求——“漂浮在上面的、懸浮在中間的以及沉在底下的材料的顏色和數量與任務單上的一致”。雖然每個人的任務都不相同,但因為有了任務單的幫助,教師就不必對幼兒進行一一布置了。
3.工作表要讓幼兒有思考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幼兒自由探索后的發現常常是零散的、單獨的經驗,而工作表可以幫助幼兒將這些散亂的經驗串聯起來,從而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如,大班科學活動《球和杯子》中,教師通過兩張記錄表,將幼兒的六次操作記錄下來,并通過對記錄表的觀察和分析,梳理總結出“在同樣大小的杯子中裝不同大小的玻璃球,球越大,裝的數量越少,球越小,裝的數量越多”和“同樣大小的球裝在不同大小的杯子里,杯子越大,裝得越多,杯子越小,裝得越少”的規律來。這樣復雜的邏輯關系,如果沒有記錄表的幫助,光靠幼兒的操作和教師的講解,是無法讓孩子理清的。又如,大班科學活動《麥比烏絲圈》,教師在大記錄表上設置了“猜測”一欄,不僅引起了幼兒探索的興趣,還讓幼兒發現:在這次活動中,經驗幾乎全無用處,麥比烏絲圈完全不按常理變化,更給了幼兒一個暗示:科學是需要實踐驗證的。
由于工作表在科學教學中的指導作用是隱性的,所以更能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也能讓教師更好地遵循“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原則。科學有效地利用工作表,對促進幼兒的科學素養,提高幼兒的學習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昆山市西灣幼兒園富華分園)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