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華
在作文教學中,總是伴隨著綜合實踐性活動,讓學生從生活中探討、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作文真正注入活水源頭。因而,我覺得作文教學中要把握好教學“三味”。
一味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外觀察能力
寫作的靈感在哪?在生活、在實踐活動中。這就需要學生多實踐、多觀察、多體驗,從生活積累中獲取寫作的源泉。學生并不是缺乏生活體驗,但為什么寫作的時候總是覺得無話可說呢?我認為關鍵是學生觀察不得法。常言說:萬事留心皆學問。一開始,學生可能想觀察,但不知道怎樣去觀察。這時,教師就必須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生掌握了觀察方法還不一定形成能力,因為他還不一定形成習慣,只有讓觀察方法變成一種觀察習慣才能轉化為一種能力。因而教師如果光講觀察方法而不讓學生親身去實踐,那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利用綜合實踐課,讓學生走進生活的大課堂中去感受,這樣學生的寫作才會有滋有味。
二味是要讓學生學會一種“內觀察”
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有意識地觀察,就會生成并記憶多種表象,為“內觀察”準備充足的材料。“內觀察”是一種寫作運思的過程,是作者從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表象,在一定寫作目的的指導下,在想象中按一定的行文規則自由流動的過程。“內觀察”說白了就是要讓學生學會對生活的感悟思考。寫作之前,對自身所處的世界、對身邊的小事,在頭腦中來個“放電影”,從回憶中揣摩、玩味人生的真滋味,寫出帶有自己感悟的東西。
三味是將學生“說”“寫”“評”三者結合,讓學生享受寫作的樂趣
在課堂作文教學中,可設立口頭作文課,先教會學生說話,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再教會學生寫作,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最后,組織學生或自評或互評,達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人個性化特征的載體,其好處是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在此基礎上,學生寫作就會得心應手。有人說,評改作文應該是教師的事,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豈不是在偷懶嗎?其實,只要大家想想,要提高作文水平的對象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學生寫作完成后,教師花費大量精力,對學生作文進行批改,教師倒是學會了批改,試問學生學會了嗎?學生自己不會修改作文,其能力能快速提高嗎?
目前,作文教學研究可謂百花齊放,什么“情境作文”“快速作文”等,我覺得首先是要學生有東西可寫,再就是要學生有興趣寫。因而作文教學應從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開創寫作的“樂園”。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康市贊賢小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