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燕
摘 要:培養兒童正確的行為習慣是幼兒教育的重點。通過對“小學化”現象弊端的評析,提出幼兒教育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的觀點和幾點培養兒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建議和措施,希望對幼教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幼兒教育;行為習慣;意義
一、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的幼兒教育出現了“小學化”的趨勢,即幼兒教育提前走上了小學教育的道路。幼兒園開展各種小學課程,幼兒園的孩子開始接受小學一年級學習的內容,包括數學、英語等。這種教育方式實際上不利于孩子天性的發展。幼兒階段的教育重點應該是讓孩子對世界有基礎的認識并促進孩子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好的禮儀習慣、生活衛生習慣以及培養孩子與人交流的能力等。這些行為習慣看似簡單,其實對孩子的人生發展有重要意義。習慣決定命運。重視幼兒教育中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能夠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對于孩子未來的發展有很大益處。
二、培養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幼兒教育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到什么是正確的行為習慣以及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教師可以以圖片展示的形式或者以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懂得什么是好的行為習慣。比如說,教師要讓孩子養成講文明、講禮貌的習慣,可以為孩子們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孩子平時生活中要尊重長輩,待人有禮貌,懂得謙讓。教師也可以教孩子們一些文明用語,讓孩子們學會講話文明,比如,平時要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遇到長輩要問好,問問題前要加上“請問”等。
其次,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讓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和教師是孩子們學習和模仿的樣板,孩子們在和家長、教師的相處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行為舉止。所以,教師要加強和家長的聯系,讓家長在家保持好的生活習慣,為孩子做好榜樣。同時教師在幼兒園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們塑造正確的榜樣。比如,教師要讓家長督促孩子在家養成良好的衛生和生活習慣。家長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細節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比如,在飯前帶孩子一起去洗手,遇到朋友主動叫孩子打招呼、和孩子一起整理書包等。這樣一來,在家長的幫助和以身作則下,孩子就會自覺養成好習慣了。
最后,教師可以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鼓勵孩子保持好的行為習慣。比如,教師可以根據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以及家長的評價,每周都選出一位“好孩子”,表揚孩子們的好習慣,獎勵他們小紅花以及讓其他的小朋友為他們鼓掌,向他們學習。教師可以為小朋友頒發“最有禮貌獎”“最講文明獎”“最陽光獎”“最熱心助人獎”等,通過這種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們養成好習慣,享受好習慣給他們帶來的益處。
幼兒教育中,教師必須重視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兒童形成正確的品德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通過對孩子們實施基礎的行為習慣教育、與家長合作,以身作則為孩子們樹立榜樣以及建立激勵性的評價機制等方式,幫助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小學化”現象透視[J].幼兒教育,2011(10).
[2]楊日飛.教育與兒童的自然發展[D].南京師范大學,2011.
[3]楊越.淺談幼兒行為習慣的培養[J].才智,2013(26).
(作者單位 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幼兒園)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