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留生

【教學內容】
蘇教版第五冊第六單元《認識周長》。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認識周長。
2.學會測量具體物體的周長,會用測量的方法算出長方形的周長。
3.結合具體事物,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建立周長的概念。
難點:認識周長的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各自準備一份作業紙。學生每組準備一個卷尺,一把刻度尺,長方形、三角形硬紙,樹葉等。
【教學過程】
一、建立問題情境,初步感知周長
1.由現實情境引出周長概念,初步感知周長。
(談話)小朋友,你們去過東明萬福公園嗎?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到東明縣萬福公園玩一玩??矗f福公園的景色多美呀!(課件出示公園全景圖)我們從公園東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碧波蕩漾的湖水,這是東明湖。每到節假日就會有好多的小朋友在家長的陪伴下來這兒劃船。為安全起見,管理處的叔叔們要把湖邊圍上欄桿,那他們得準備多長的欄桿?你們來幫一幫叔叔們好嗎?是不是首先要知道湖水一周的總長?那么,這湖水一周的總長,我們來給它取個名字好嗎?數學上我們就把它叫做周長???,就是從這一點出發沿湖邊圍一圈兒,又回到了這一點,這個總長就是這個湖的周長。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周長。
評析:談話創設出學生喜歡的場景,激發學習興趣,設置疑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導課方式新鮮富有創意,學生樂于接受。
2.感知荷花池的周長。
(課件展示荷花池)經天橋走過水湖向右拐就到了河塘。欣賞完美麗的河塘,誰來指出它們的周長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長度?(可多找幾位學生說一說、指一指,之后,課件描給學生看。)
評析:這部分的教學一方面延續了情景中求知,同時從視覺上讓學生更進一步地認識事物的周長,從而為認識周長的意義做好了準備。
3.觸摸感知周長。
例:認識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數學課本的封面,然后指名說一說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并用手指出具體是哪一部分的長。
小結:數學課本封面四周的長就是這個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
之后再讓同桌合作指給對方看,看對方指的是否正確。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明白,“一周”指的是既封閉又不能重復。
評析:指、說數學課本封面、桌面、黑板面的周長,讓學生動手動腦,不僅能親自經歷求知的過程,同時也能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新課程理念。
二、遷移類推,自主感知平面圖形周長
小朋友,剛才我們指的說的都是物體表面的周長,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相應平面圖形的周長。像前面的荷花池、湖、數學課本封面等。那下面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指的是哪里的長度呢?(課件出示一組圖形)
讓學生在作業紙上用紅色水彩筆描一描,描好后,拿到前面展示。
小結:像這些平面圖形,我們描的邊線的總長就是它的周長。
以上,我們認識了三角形、圓形等平面圖形的周長,那誰愿意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這些圖形的周長?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圍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強調“一周”,加深學生理解)。
評析:平面圖形的理解較抽象,這部分設計由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給出相應平面圖形,使學生由實物過渡到平面,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創設操作情景,探索測量方法
課件出示:
1.小組合作,先討論測量方法,再動手測量。
2.活動結束后,選出代表匯報。
3.比一比,哪個小組想的方法多。
小組討論,教師巡回給予指導。
注意:第1、2組測量長方形、三角形硬紙的周長,并把計算方法寫在圖形上。第3、4組測量樹干、樹葉,并把結果記錄下來。分組匯報測量結果,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對學生的結果給予肯定或補充。
評析: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靠單純的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動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樣,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輕松一練,鞏固新知
剛才小組活動每一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下面請跟隨老師再到東明萬福公園轉一轉,看大家還能發現哪些有趣的教學知識。
(課件顯示植物園)這兒是一塊生態綠地,花草樹木真美??!這里有幾個可供游客休息的仿真樹樁。小朋友,誰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告訴大家樹樁的周長呢?(根據學生回答,課件描出樹樁面的周長。)
評析:以逛公園為主線把所學知識回歸到社會生活中,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了知識,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課堂小結
今天咱們一起游玩了東明的萬福公園,并且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周長,那你們對它有什么認識呢?是通過什么方法獲得這些知識的?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與收獲,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收獲了知識、能力、方法等。
(作者單位 山東省東明縣東明集鎮中心校)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