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婷
摘 要:不少學生的作文脫離實際,生編硬套,字詞不夠廢話湊。因此,針對此現狀,教師應是一個優秀的“掌舵手”,要教育引導學生做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觀察感受,理解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
關鍵詞:小學作文;觀察;習作
一、學會觀察,拓開習作之源
小學生習作時常存在無話可說、內容貧乏等毛病,因此,作文教學務必引導學生加強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感情。”由此可見,我們要提高學生習作的質量,務必加強觀察訓練,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知生活、體味生活,積累習作素材。這樣,他們的習作才會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教師在指導觀察時,要根據教學要求對觀察的程序做妥善安排,對觀察的方法作必要提示,使學生由無意注意觀察到有意注意,使認知由表及里深入發展,達到正確理解的深度,進而從閱讀中學會習作方法,從中仿摹遷移,學會運用語言正確表述。
二、運用觀察,激發習作之趣
運用觀察,讓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中捕捉習作題材,豐富習作內容,是激發學生習作興趣的重要途徑。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材根據兒童思維特別活躍的特點,引導學生從看圖說話、看圖續編故事、看圖講故事、看圖排順序等,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如,人教版第二冊《猴子撈皮球》,先利用三幅色彩鮮明的圖畫,讓學生說一說三幅圖畫為我們展示一個什么故事,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引導學生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按圖的順序講一段完整、連貫的話。再引導學生看圖,談談發現,引導學生關注空白圖框質疑:第三幅空白圖應該畫什么呢?再次激發學生說話興趣,讓他們各抒己見。
三、循序觀察,疏通認知之理
觀察作文要訓練學生觀察思維、認知事物的能力,訓練學生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只有正確的認知才有正確的表達。在指導學生觀察時,給學生提示,注意事物發展變化的經過,循序觀察,疏通事物發展變化的前因后果,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感知、理解到內化。如小學語文第四冊《節約用水》,一是要弄清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時候,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畫中阿姨的表情,再看她旁邊小男孩的動作。這樣循著事情發展變化的前后順序仔細觀察,弄清這件事的前因后果。把圖中的人、景、物聯系起來,展開合理想象,想象小男孩同阿姨說什么,想象阿姨同小男孩說什么。這樣,疏通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疏通事物發展變化的情理,學生作文才能做到言詞達意,言詞達理,才能把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落到實處。
四、入境觀察,感受事物之情
在觀察前,教師要輔以適當的提示、點撥,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此時此刻人、物、景所構成的氛圍,所產生的情感及相關聯的心理活動、語言內容,想象事物的前因后果。這樣,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所用的語言,所抒的情感,所寫的事物才合乎情理,習作才能言詞達意。如,人教版第四冊《春天里的發現》,先讓學生觀看有關春天的視頻,傾聽春天的聲音;再讓學生將事先準備好的植物拿出來,例如,草芽、柳枝桃花、映山紅等,讓學生捕捉春天的氣味,觸摸春天的氣息;接著讓學生根據句式說話,最后再讓學生將自己在春天里的發現寫下來。這樣營造情境,展開合理想象,習作時方有話可寫,有情可抒。
五、提示觀察,訓導習作之法
觀察作文包括觀察圖畫習作,觀察生活習作,觀察課堂模擬生活創設情境習作等。語文教材從第二冊開始安排說話、寫話的訓練,所以在學生剛剛起步作文時要教給看圖的程序,看圖的方法以及看單幅圖和多幅圖的不同要領;到了中高年級習作訓練時,把閱讀同習作緊密結合起來。閱讀中引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體味文中是怎樣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習作時運用閱讀中學到的方法去觀察圖意,觀察生活,仿效閱讀中的范例,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完成從語言內化轉換到語言外化的訓練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魁斗中心小學)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