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慧
(桂東衛生學校,廣西賀州,542899)
調查目的:為了更清晰地了解所任教班級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積累和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情況,組織一次“最常見的100個錯別字”糾錯活動。調查對象:2013級桂東衛生學校影像、藥劑、護理專業4個班學生。調查方法:每4人為一個學習小組,共用1份試題,合作探究,交1份答案,100分制,時間100分鐘。結果最高85分,最低32分,及格率35.8%,優秀率5.6%。
學生糾錯能力差主要表現在:(1)沒有掌握漢字簡化的規范,如“瞭望”錯作“了望”;(2)不了解成語的含義,如“川流不息”錯作“穿流不息”;(3)缺乏漢語詞匯典故知識,如“世外桃源”錯作“世外桃園”;(4)因誤解字義而誤用別字,如“精粹”錯作“精萃”。正確字和錯別字,或形似,或音同,或義近,容易混淆錯用。
調查結論:桂東衛生學校2013級中職學生語言基礎知識積累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差,語文學習能力水平偏低。
1.不端正的學習態度
從小學起學校一直開設語文課,學生因考試需要和教師要求而被動學語文。在中職,語文是“副”科而不是專業課,學生學習壓力小,對語文不重視。有的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上課不想聽就不聽,作業不想做就不做;有的學生則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滿足于聽課、完成作業。
2.不良的學習行為習慣
臺上教師“揮汗如雨”,臺下學生昏昏欲睡,擺弄手機、聊天、玩游戲、聽音樂。學生經常逃課、頂撞教師、抄襲作業、考試作弊,自制能力差。另外,由于閱讀少,言辭干癟,前言不搭后語,導致很多學生不敢當眾發言。
3.語文文化素養不高
中職學生大多是被高中“刷”下來的學生,是傳統應試教育的“淘汰者”。他們基礎知識薄弱,語文能力水平偏低。有些學生說話不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意思,不能流利朗讀課文,甚至連掌握生字詞的音形義對他們來說也比較困難,更談不上閱讀和寫作了。
1.學校因素
中職語文課的學時經常被任意削減,給專業課讓路。桂東衛生學校第一學年語文160—180個學時被削減為72個學時;第二學年可能除了文秘專業外,語文(職業模塊為32—36學時)課時更少;第三學年學生外出實習,學校不再開設語文課。這違反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中職語文課“語文味”不足,以服務專業課為宗旨,語文課在教學內容上不斷努力與專業課建立聯系,口語訓練時要設計與專業有關的話題,布置應用寫作任務時要考慮職業崗位的需要,結果語文成了“四不像”學科。中職語文課改收效甚微。語文課改出現了許多見問題就討論、動不動就合作的華而不實的“泡沫課”。缺少“心動”的語文課,缺少感悟、揣摩的語文課,無論如何“形動”,都很難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和素養。
2.家庭因素
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有的家長素質較低,整天喝酒、打麻將,沒有能力輔導孩子;甚至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讀中職就是混,混大一點后再出去工作,無所謂學不學習。這樣的家庭環境非常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3.社會因素
社會上普遍存在一種偏見,認為中職學生都是“差生”,畢業后都是打工仔,沒有必要學像語文這樣的理論文化課。上網購物頻繁,網絡暴力、網絡色情內容泛濫,諸如此類的因素,對缺乏知識經驗、社會閱歷膚淺、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弱的中職學生來說,無疑是具大的考驗。
中職學生應具備包括掌握漢字、詞語、句子在內的語言和文字綜合運用能力,既有輸入信息的聽、讀能力,還有輸出信息的說、寫能力。培養策略如下:
通過指導學生聽課、復述課文、詩文朗誦、演講等活動,培養學生“聽”的興趣和習慣,讓其掌握“聽”的科學方法。要求學生集中精力,對所聽到的詞句及話題重點做出心理上的反應和認知上的反饋。例如,針對教材聽說訓練中的模擬求職內容,讓學生搜集素材,扮演應聘人員,體會應聘人員是如何進行自我介紹和競職演講的。經過“聽”的模擬訓練,為學生在今后就業應聘時的自我展示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針對學生“沉默是金”,或說話時表達殘缺模糊、詞不達意等情況,一方面可以利用教材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如課前5分鐘自我介紹,鍛煉當眾說話的能力,運用語音、語調、語速的變化表情達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制定一些如“課堂主動發言者加分”之類的激勵措施,鼓勵學生口語表達。“說”的訓練,增加了學生的語言信息儲備,鍛煉了其快速選詞造句能力,提高了其思維的敏捷性和準確性。
課堂上不要一股腦地把生字、生詞歸到“掃清障礙”之列,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充分利用每篇課文變幻無窮的字詞“語言窗口”,調動學生與文本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進一步體驗母語的優美,使語言教學成為語文課的主角。例如,指導誦讀李白的《將進酒》,要讓學生做到讀音規范,朗讀流暢有情,使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首先,字形規范。結合教材內容,培養學生查字、詞典的習慣。組織硬筆書法比賽、改錯別字、名句默寫等活動,對高分獲得者及時進行表揚和獎勵。教師的表揚和獎勵能滿足學生的自尊心,增強學生自信心。
其次,強調應用文寫作。讓學生明白應用文語言要平實、得體、精當,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然后再采用有效方式進行教學。例如,把漏寫時間、地點等要素的通知拿出來讓學生修改,及時評價、展示成果。通過糾錯練習,讓學生掌握應用文的格式、內容要素、結構、語言表述等知識。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個詞語的積累、一篇篇文章的閱讀、一次次說話的練習和一個個片斷的寫作。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如一塊磚、一片瓦、一顆釘、一根木,在應用實踐中一點一滴的壘和砌,終有一天會砌好語文這座大廈。
[1] 邱念英.中職語文教育弊端分析與對策探討[J].廣東教育:職業教育,2013(5).
[2] 原童.職校生語文能力現狀調查及其培養策略探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007.
[3]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