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梅
(南通市海安縣胡集幼兒園,江蘇南通,226671)
淺談如何讓幼兒美術活動“趣味橫生”
高鳳梅
(南通市海安縣胡集幼兒園,江蘇南通,226671)
美術活動因其充滿想象、自由、激情為每一個孩子所喜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孩子們卻漸漸失去了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認真審視我們的教育過程,會發現許多弊端。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入手,通過巧妙設問導“趣”、操作材料引“趣”、生成內容添“趣”、創新方式啟“趣”、變換形式掘“趣”,讓每一次的美術創作都成為一次有趣的探索學習之旅,讓每一個幼兒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都能盡享其中的無窮趣味。
巧妙設問;操作材料;生成內容;創新方式;變換形式
幼兒美術活動是充滿美妙想象的空間,是盡情發揮藝術創意的天地,因而為每個孩子所喜愛。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孩子逐漸失去了對美術的興趣和熱情,甚至會說出“我不喜歡畫畫”的話來。這樣的現象提醒我們應認真地審視美術教育過程的每一個元素和環節,我們發現傳統的美術教育確實存在著一些弊端。
第一,教學目的過強。教師在幼兒美術教學過程中過于關注結果,導致偏重于技能的練習,忽略了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其他需求。
第二,教學內容無序。日常教學中,幼兒美術教學的內容來源于教材中的主題活動,相對于主題活動來說,美術活動是融合于其中的一部分。但就所有美術教學內容來看,它們之間缺少聯系性、延續性和層次性。
第三,教學手段單一。當教學示范成為扼殺想象力的代名詞,許多教師就認為不能做任何的示范,不使用任何易于幼兒理解和接受的有效教學手段,這樣的自主創作無異于放羊。
第四,操作材料守舊??v觀目前農村幼兒園的美術材料,以畫紙、油畫棒、水彩筆、顏料居多,偶爾輔以陶土、折剪紙材料等,這些傳統材料限制了幼兒美術創作的形式和范圍。
以上種種現象導致幼兒不能在美術世界中有所認識、有所收獲、有所提高,自然也就會興味索然了。以我園的市級課題“農村幼兒園趣味美術教育的實踐研究”為平臺,在逐步的探索和實踐中,筆者嘗試從多方面入手,讓幼兒美術活動“趣味橫生”。
美術活動中幼兒的醞釀想象是自主創作的源泉,教師的有效啟發設問則是引導幼兒想象的風向標。在大班線描畫《認識線條》中,當各種各樣的線條呈現時,教師設問:“你最喜歡哪一根線條,你覺得它像什么?”并引導幼兒將線條與生活中的物品聯系起來。孩子們抓住每種線條的特點,用最熟悉喜歡的物品為每一種線條命名。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提問層層遞進,既能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體驗活動的樂趣,又能順其自然地推動活動的進程。
(一)自然資源的挖掘
農村是天然的資源庫,隨處可見的稻草在美術活動中可以做稻草編織、稻草粘貼、稻草扎捆造型,各種樹葉可以粘貼成色彩斑斕的裝飾畫,飽滿的種子可以粘貼成很有立體感的藝術品,樹枝、蘆花、瓦片都能成為美術作品中的豐富材料,等等。這些材料的使用不僅能使美術作品農味兒十足,更使趣味倍增。
(二)傳統材料的整合
如果我們把傳統材料進行創新整合使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當我們把水粉和油畫棒融合在一起,紙工材料和顏料融合在一起:用白色的油畫棒作畫,最后用排刷蘸群青色顏料刷染畫面,一幅幅藍印花布風格的作品就悄然呈現;用報紙簡單卷折塑造出盆花,用黑色顏料刷染背景,純色的背景更能彰顯報紙造型的古樸清雅。
(三)時尚元素的融入
網絡讓我們的信息來源更加豐富,可以用于美術活動的泡沫筆、爆米花筆、沙畫材料、刮畫材料等,都是通過網絡進入我們視野的。如,牙膏狀的爆米花筆在畫面周圍圈出畫框,當電吹風吹過,牙膏狀的畫框就像一粒粒小花綻放,變成立體感很強的顆粒狀畫框,幼兒無比興奮,驚嘆聲更是此起彼伏;刮畫活動中,當尖尖的竹筆在黑色的紙上畫過,一根根彩色的線條躍然紙上,幼兒更加驚喜。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需要這種緊隨潮流的敏感度。
(四)繪畫底材的多選
當我們用其他的物品替代畫紙,也會讓幼兒產生更大的創作熱情,收獲更多體驗。如,在紙盤、紙箱、水管、竹筒等特殊材料上進行創作,青花紙盤優雅脫俗、彩色紙盤艷麗多姿,紙箱懸掛造型別致有趣、堆疊造型藝術時尚。這些都能帶給幼兒新鮮感,激發幼兒更大膽地想象、更富有創意地表現。
主題活動中的美術內容,自然是我們組織美術教育活動的首選。同時,我們也應該靈活地添加和篩選教學的內容。例如中班主題活動《我們都是好朋友》中有一個剪紙活動,內容是剪出兩個手拉手的小人,其實就是讓幼兒學會對折剪紙。但之前的主題中并沒有任何的剪紙活動,如果直接開展這個活動,幼兒沒有剪紙基礎,不可能在一次活動中達成目標。于是,在前一主題中,我們結合主題衍生了兩次剪紙,隨后再開展《剪小人》活動就水到渠成了,在剪紙技能的學習上也體現了延續性和層次性。
散步時,幼兒會被背著米粒的小螞蟻所吸引,會為天空變幻的云朵駐足……這些都可能成為我們美術活動的內容。
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多以教師講解為主,隨后就是幼兒操作、教師指導直至最后評析作品。如若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則更能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和新穎性。繪本《母雞羅絲去散步》中有規則的裝飾型花紋是美術教學內容的絕佳選擇,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引入多媒體課件,通過多媒體遮幕、隱藏、點擊呈現等多種功能的巧妙運用,讓孩子們輕松感知了花紋的排列規律,并判斷出什么樣的花紋適合什么樣的板塊,從而在不同造型的畫紙上創造性地完成了線條的有序排列。當教師和孩子們一起將裝飾好的畫紙重新組合,由一行行房屋、一叢叢樹林、一排排柵欄組合而成的一座美麗農莊就完整呈現在了孩子們的眼前。
根據美術活動的內容,適當地變換創作的形式,也能挖掘幼兒的藝術靈感。
(一)輪流添畫
大班美術活動《春天的花》,活動目標是引導幼兒掌握單層花和多層花的畫法。教師設置了春姑娘舉行舞會的情境,要求每個小朋友畫一幅畫,畫中花的造型和大小有變化。孩子們覺得要畫滿整整一張紙的花,要變幻花型,還要關注大小,不免望而生畏。教師在這一環節采取了輪換作畫的形式:先給出一段時間讓幼兒自主創作,然后玩搶椅子的游戲,當搶到別人的座位時,請幼兒先欣賞一下別人的畫,看看還能添加些什么,再自行添加,如此三次。教師允許學生在別人的畫上評價添畫,孩子們頓時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大師。幾輪下來,每一幅作品都很充實而且富有變化。
(二)多重作畫
在美術活動中,如能將多重技法進行巧妙融合,會使作品的效果更為豐富。大班美術活動《小精靈之舞》中,教師引導孩子們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小精靈圖形紙片隨意粘貼,再用各種各樣的線條為每個小精靈找朋友,最后用小噴壺噴灑彩色顏料,制造暈染效果。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將撕貼、線描、噴染多重技法融為一體,讓幼兒獲得豐富操作經驗的同時,也讓作品呈現出層疊漸變的神奇效果。
(三)聯合創作
六一畫展時,老師們為孩子們準備了二十米的長卷,讓孩子們聯合創作,這樣的畫紙、這樣的方式、這樣的氛圍使每一個孩子在創作時心中都激情澎湃。當這樣的巨型作品呈現在教師、家長、幼兒面前時,每個人都為之震撼、為之感動。
幼兒美術活動是感受美、欣賞美、表現和創造美的活動,作為引領幼兒走進藝術殿堂的我們,該用心思考、用心實踐,讓每一次的美術創作都成為一次有趣的探索學習之旅,讓每一個幼兒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都能盡享其中的無窮趣味。
[1] 黃建新.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要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J].遼寧教育,2014(1).
[2] 朱新華.幼兒美術教育生活化模式探討[J].大舞臺,2013(1).
[3] 吳春紅.從指印想象畫談大班幼兒美術活動中的“啟”與“發”[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G631.6
A
2095-3712(2014)15-0051-03
高鳳梅(1977—),女,本科,南通市海安縣胡集幼兒園教師,幼兒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