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玲
(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甘肅蘭州,730060)
21世紀是創造性的世紀,需要一大批敢探索、實踐、創新的創造型人才。為了使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課程理念也提倡創造性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將成為一種必要的教育。校本課程以學生需求為前提,目的是為了塑造學生,培養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探索基于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良好途徑。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地方和學校課程開發指南》,我校于2008年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在對學生、家長和教師進行了廣泛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家長和教師認為當地非物質文化豐富,而初中學生求知欲強,對非物質文化也很有興趣,但是其動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比較欠缺。香包、刺繡、剪紙是黃土高原上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民俗文化內涵和悠久的歷史風情,2006年又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包、刺繡、剪紙作為民俗文化符號,蘊涵著深邃的漢民族文化的精神,傳承著遠古時代先民們樸素的本原哲學,記錄著源遠流長的圖騰崇拜,追溯著亙古不變的文化主題——繁衍生息,講述著我們祖先在隴原大地上的奮斗,凝聚著流傳下來的民俗文化。我校來自隴東地區的女教師很多,她們大多數都會刺繡和剪紙。基于此我校開發了“隴域之韻——香包、刺繡、剪紙”這門校本課程,讓學生獲得優質教育。
教材的編寫目的:一是想讓學生了解隴原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民間藝術文化;二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三是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水平;四是通過讓學生做香包、刺繡和剪紙,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五是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六是培養學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明確了教材撰寫的方向和目的,編者利用自身良好的條件,深入慶陽農村學習香包、刺繡、剪紙等民間工藝品的做法,同時到西峰市幾個大的民俗工藝品公司去學習先進的理念,使自己不但掌握了香包、刺繡、剪紙的簡單制作,而且有了與時俱進的科學理念,為本課程的開發奠定了理論及實踐基礎。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各種科技知識及創新意識已滲透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滲透到中學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創造力不再是天才的標志,而是一種生存的技能。我校歷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各教研組的課題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的獎勵。2008年,學校成立了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專門負責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工作。小組由校長總負責,教研室協助,各教研組積極配合,保證了校本課程研發的順利進行。“隴域之韻——香包、刺繡、剪紙”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本課程在研發過程中,設計了多個課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動手、發現新材料、設計新圖案來完成香包、刺繡及剪紙作品,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幾十分鐘的課堂中通過親自體驗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開始關注生活,關注周圍環境,并學會回收利用廢舊物品,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提高了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勤儉節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這樣的課程真正讓學生享受到了“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快樂成人”。
本課程教材共有五章十三節,撰寫完成后,學校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根據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了三次修改,使其在內容上更豐富,在教法上更完善,在語言上更通俗易懂,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興趣、認知水平、動手能力和審美水平。本課程通過了學校教材領導小組的審議,被確定為學校重點校本課程。本課程的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心型香包的制作(2—3課時),五彩粽子的制作(3—4課時),向日葵的制作(3—4課時)。比如在制作向日葵時,第一課時為繡制5—6個向日葵花瓣,第二課時將所有繡制好的花瓣依次連接起來,繡成向日葵的雛形,第三課時做流蘇進行裝飾。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校本課程開發是學校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但是只開發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科學的校本課程管理體系和評價制度。
1.課程管理:學校校本課程領導小組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和評價進行統一管理。教務處具體負責教師安排、教師培訓、課表制定、教學計劃和教學檢查等,總務處負責提供教學設備和教學材料,教研室負責收集整理資料,收集調查問卷并進行評價等。
2.教師管理:教務處教師按照課程教學計劃進度組織教學,在教學中應認真聽取學生意見,并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計劃作出適當修改。教師做好所開設課程的學生成績考核工作,在校本課程結束后把學生考勤登記冊、學生成績冊交到教務處歸檔。
3.學生管理:學生應認真參加校本課程的學習,完成作業,不得隨意缺課。學生要參與校本課程的建設,有權向任課教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要求。學生達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參加該課程的考核合格后即可獲得該課程的學分,成績按“優秀”“良好”“一般”評價,考核結果放入學生的成長記錄袋。
1.學生評價:(1)校本課程以學生體驗感悟為主,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注重考勤和過程性評價。(2)成績采用等級制,分為“優秀”“良好”“一般”三級評價結果記入學生的成長記錄袋。(3)對學生學習成果以匯報、展覽等形式展示。
2.教師評價:(1)從教學計劃、進度、教案、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完成和考勤等方面進行評價。(2)從學生學習成果和問卷調查等方面進行評價。(3)從家長問卷調查和社會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
“隴域之韻——香包、刺繡、剪紙”校本課程實施以來,深受學生喜愛,通過學生問卷調查,95%以上學生喜歡本課程。本課程也得到了家長的好評,家長問卷調查顯示,90%的家長比較認可。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隴原大地的傳統文化,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感受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增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審美水平,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樹立了自信心。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意義深遠的長遠工程,校本課程深具地方特色。今后,我們將進一步深入開展相關系列課題的研究,吸取成功的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帶動我校校本課程開發向縱深發展。在提高校本課程質量的同時,不斷提高教師、學生、家長、社會的滿意度,促進學生個性和學校特色的形成,為學校的整體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課程基礎和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1] 徐浩艇,冉煜華.論民間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06(5).
[2] 劉學莘.慶陽香包裝飾紋樣造型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材料學院,2010.
[3] 趙麗,范蔚.十年來我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現狀與展望[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