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 焱,韓 耀
(南京財經大學 國際經貿學院,江蘇 南京210046)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生產者和零售商向批發環節一體化進程的加劇、生產區位的集聚、生產模式的定制化、零售組織的連鎖化、中小零售商的同盟化、物流服務的社會化和信息溝通的網絡化等形勢變化,加劇了批發商業功能被弱化的可能性及趨勢。在學術研究上,批發和零售為流通領域中的兩大環節,但分別以批發、零售為關鍵詞在知網上進行檢索,篇名中包含“零售”的研究有580篇,包含“批發”的研究只有157篇,直接以批發商業為關鍵詞的文獻研究近十年來更是僅有2篇。如果考慮很多零售領域的研究直接以各零售業態來命題,兩者研究文獻數量差距就更大了。可見學術研究上對批發問題研究的淡漠。而批發商業功能的不可或缺性,決定它是流通領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但其功能的行使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在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以及各經濟形態不同的發展階段,批發功能的種類、作用大小都需不斷調整,只有不斷地進行功能創新,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批發是商業內部分工深化的產物,批發商及其參與的批發貿易一旦以分工形式獨立出來,就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扮演著媒介商品交換活動的中間商角色和功能。它是實現部門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商品交換的樞紐,在整個商品大流通中處于源頭和中介地位。批發在商業內部成為獨立環節以來,在媒介商品流通中行使著商品集散、節約交易成本、供求調節、集中倉儲運輸、信息整合與傳遞、流通加工、資金融通、風險分擔等基本功能。而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市場的一體化,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范圍在不斷擴大,消費需求也進一步分散化、多樣化,導致商品流通需克服的時空矛盾越來越大;社會分工也在逐步細化,與大型連鎖零售店競爭激烈的零售單體店整合支持需求也越來越強;另外,交通系統和信息條件的改善也擴大了市場的范圍,使調節商品流通時空分離的流通任務和功能在不斷的擴大和增強;同時,入世以來已顯現出的與國際貿易商相比流通能力相差的懸殊等,這些新的變化都在不斷拓寬著批發商業的新功能。
傳統批發商在批發交易中通常是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媒介商品交換的,即需從生產商或上游批發商手中購入商品,再轉售給零售商或其它產業用戶,其與上游交易者是純粹的買賣關系。這樣,傳統批發商在轉售活動中就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通常這種交易關系體現在賣方市場條件下。而在當今買方市場的條件下,很多品牌生產商和批發商在交易中,通常放棄傳統批發方式而采取經銷和代理等交易方式,這一方面增加了對離開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銷售活動的控制 (包括對商品價格、售后服務、營銷服務、品牌形象維護等等控制);另一方面,給予批發商更多的支持和優越的交易條件,如在某市場區域獨家代理、經銷等權力,或是賒銷等信用交易。從以上特征來看,這些批發活動體現了生產商銷售代表的功能,而這種拓展功能實質是廠商之間的一種縱向約束控制,從避免雙重加價作用來看,這種批發活動提高了社會總福利水平。同時,這種功能更反映出市場經濟條件下流通活動以滿足消費需求為出發點的動因。
世界范圍內零售業的連鎖化經營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將會形成越來越多的大型零售商與中小型零售商爭奪有限零售市場的格局。而大型零售商連鎖化經營中的集中采購、倉儲等方面的規模優勢,將愈發擠占中小型零售商的市場生存空間,尤其是那些經營商品品種多、單價低、購買頻度高、交易批量小的中小型零售商將更加受到擠壓。為對抗來自大型連鎖零售商的激烈競爭,建立批發商主導的、提供集中采購、統一配送服務的自由聯盟,為眾多分散的中小型零售商提供零售服務支持的流通體系已成為一種現實選擇。國外已有很多大型批發商開始向零售商提供服務支持,包括物流配送、集中采購、店鋪選址設計、確定商品、制定銷售戰略、信息提供、融資、倉儲、促銷服務等全方位的支持,其中,物流配送服務是批發商支持型服務的重點。如在美、日這樣的發達國家,有很多食品、雜貨批發企業都大大強化了以商品配送為主體的物流功能。另外,中小型零售商通過批發商集中進貨,也可以獲取和大型連鎖零售商相競爭的交易條件,將生產商給予的各種優惠和折扣全部讓渡返還給零售商,而新的利潤來源于對零售商服務創造的附加值。批發商零售服務支持的主要方式有:以批發商為主導的中小型零售商自由連鎖、批發商為中小型零售商共同配送、窗口批發制等。所謂窗口批發制是指零售企業在一定的區域內選擇4-7家批發商,向零售店鋪送貨的業務全部委托給這些批發企業,而其他批發企業則將商品全部交給這些窗口批發企業。
在現代交易中,商品集中在一個場所集中展示和交易,就可以大大縮短買賣雙方的交易時間和成本。在傳統集市、廟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展銷會、會展業、博覽會,就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并且已成為商品批發活動的主要載體。如作為現代服務業的會展業,可使買賣雙方在較短的時間內見面、了解產品、交流信息、推銷、洽談。這種集中展示和交易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是未來具有活力的新型批發交易載體。
量販一詞,最早來源于日語,是大量批發的意思。“量”是指商品的數量,“販”是低價銷售,是一種以量定價的經營形式。在我國2005年社科院語言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中“量販店”一詞的解釋是:以批量銷售為主的商店,價格多比一般零售店便宜。“量販”最早風靡于日本,許多批發商為了擠垮競爭對手,對家庭主婦樂此不疲的生活用品市場,按照“大進大出,低進低出”的進銷方式,以薄利多銷為原則,大量采購日用品并成“打”出售,結果商品的平均成本可被壓低至原零售價的85%或更低。由于中日經濟、文化往來頻繁,日本的這種卓有成效的經營方式迅速傳到了我國臺灣和大陸。“量販”引入時的特征是“商品品種齊全,價格低廉,成打銷售”,因此最先出現了“量販超市”,后來又出現了“量販KTV”、“量販式經營”等。由于“量販式”體現了批發交易的特征,也適應了零售商和產業用戶的低成本采購需求,所以,逐漸成為競爭激烈的批發商采用的一種新的銷售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新營銷手段或策略。在現實中,很多“量販”式經營已由成“打”出售演變為以“十”或“五”為購買基數。逐漸地,“量販”已經不是完全的“批量銷售”了,其交易對象中最終消費者占了很大比例,即已具有了零售的主要特征。
隨著柔性化、敏捷化生產方式的發展,可以快速提供顧客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即時滿足顧客的需要。在以快速滿足消費需求為出發點的流通活動中,必然會出現及時生產、定制批發零售等新的模式。由于零售、批發等中間流通環節相比生產領域更了解消費需求信息,為更好、更快地滿足消費需求,中間商在條件可能的情況下會有向后一體化動向。如貿易商根據國外的訂單在國內委托加工企業定制生產,再將商品批發國外等。從定制批發的商品上看,具有批量但又體現個性化的需求,如校服、工作服、廣告式年歷、活動紀念品等。定制批發的實現是以信息化為基礎,借助現代化網絡,使公司能夠了解每一位消費者的要求并迅速組織生產,這可謂是批發商在快速響應消費需求中向后一體化的一種新發展方向。同時,批發商也開始進行自有品牌商品的定制或委托生產,使其在自己下游的零售渠道中銷售,也體現了中間商對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拓展功能。
[1]黃國雄.論現代批發商業改革與創新的目標模式[J].財貿經濟,2003,(09):41-43.
[2]李敏.“入世”后批發商業怎么辦[J].中國統計,2001,(12):24-25.
[3]洪濤.我國小商品批發市場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J].中國流通經濟,2000,(01):25-28.
[4]榮錫祺.重建批發網絡,再造批發功能[J].財貿經濟,1992,(10):57-61.
[5]馬連湘,王玉晶.“量販”之來源、含義及結構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7,(09):60-62.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2007,(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