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波
(玉林市陸川縣清湖鎮旺山小學,廣西玉林,537718)
“學校是傳授知識、塑造人們靈魂,為一定社會培養造就新生一代的場所。” 這不僅表明學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求廣大教師應明確自己擔負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責任。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的關鍵,也是辦學水平的體現,而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因此,學校要樹立“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辦學理念,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促進師生發展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核心,以課堂教學為抓手,把開展教育科研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最終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領導對課改工作的認識、理解和支持。首先,要加強領導,精心部署,科學規劃,在實踐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學校領導必須具備較好的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修養、精湛的業務素質及科學的組織管理能力。其次,學校應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課題實驗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此項工作。語文輔導員為副組長,具體負責實施,分工協作,相互支持,形成課程改革的合力,使學校課題實驗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2.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學的規范化管理對提高教學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規范教學和學校管理的重要手段。
第一,對教學質量工作制度進行精細化管理,明確各項工作細則要求。根據教師教學常規工作制度,為每學期教學質量定坐標、找差距、樹目標、出實招,對教師的行為、工作程序、內容、標準、時間、方法的要求,要根據教學實際,為教師所接受,對教師既要有激勵性和動力性,又要有約束性。切實做好“三抓”工作——抓起始、抓常規、抓基礎。要求教師不僅要在教學上幫助學生,更要在思想上引領學生,要把班級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努力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獲。對常規工作要常抓不懈,做到高標準、嚴要求,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
第二,落實量化考核方案。制定相應的考核方案或標準,把各項制度落到實處,分值化、條款化、細致化的考核方案或標準便于檢查和操作,以使每一個教師的工作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教師工作進行考核檢查時,嚴格按考核方案進行,以保證制度的執行。
用“評選與研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參賽課涉及講讀課文、識字課、數學課等,參賽課要與課改追求的目標相貼,接近生活實際,與常態的教學要吻合,可操作性要強,這樣才能有力地提升課堂教學教研水平。
1.邀請課題負責人或教授召開課題專題會議,對教師進行課題通識培訓。組織教師外出到其他地方學習、聽課,讓他們接受外界的新思想,及時把握課堂教學改革新動向。組織教師就教學模式進行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群策群力,發揮團隊作用。重點解決“熟悉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如何先學后教”等問題。
2.定期召開小結會。讓教師匯報課題研究情況,交流學習心得,解決疑難問題,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讓課題深入發展,讓“學生自主學習”“教為學服務”等得以實現。定期和不定期組織參與實驗推廣的教師進行教學反思,根據課改的理念,重點圍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展開,與當前先進教學方法進行對比,不斷總結和提高。
3.充分發揮中心學校的引領輻射作用,以課題實驗為龍頭,強化校本培訓,以點帶面,全面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使課題實驗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健康成長。具體做法可以是課題組每期組織骨干教師做一次專題講座,組織課題實驗優秀教師為中青年教師上示范課,以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骨干教師上指導課,突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指導教師進行分析研討,為其教學工作出謀劃策,盡可能多地提供幫助。轉變教師們的思想觀念,把教材變為“學材”,教學變為“學后教”,學生變為“探究者”,教師變為“導師”,教室變為“學堂”,有力地推動教育的轉變。
4.每期組織實驗教師撰寫教學設計、課堂實錄、案例、論文、研究總結,安排專人收集,精心校對,裝訂成書,把它作為學校教科研的基礎材料。積極向上級各類教育刊物推薦教師的優秀論文,為實驗教師論文發表創造條件。
5.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首先,需要有一支優秀的、有高尚的職業情操的教師隊伍。其次,鼓勵教師深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開闊視野,這對教師素質的提高很有效。最后,結合本校實際,抓好自我培訓,有目的地開展教育教學研討,探索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以此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6.讓課堂發生巨變。首先要讓“教與學”的順序發生變化。激勵教師從傳統教學的傳授者轉向現代教學的促進者、學習者、發現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建構,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讓“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成為廣大教師教育的根本目標,并逐漸落實到教學行為中。教師要學會設計“課前探索題”,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在課堂上再留一些時間讓學生獨立閱讀教材,為“先學”留充足的時間。“教與學”順序的改變,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滿堂灌”“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保證了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的時間。學生學習的方式實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轉變。 其次是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由于“課前探索題”中的問題是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識,大部分學生能在預習時完成,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進一步培養。由于有先學中的獨立思考,因此學生在小組交流和展示匯報的環節,發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所提升。發言不再是“班長”或“組長”專利,發言的“面”會更廣;發言的內容也從“課前探索題”逐步拓展到針對同學的發言進行補充和質疑。讓課堂消除“旁觀者”的角色,那些被定位為“學困生”的學生,也不再游離于課堂之外。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才能從實質上體現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換。
7.充分調動學生、教師積極性。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起主導作用,學生能否學有所用、學有所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發揮教師積極性至關重要。通過獎懲制度給教師一個公正、客觀的競爭空間,如制定教學成績獎懲制度、晉級評優制度,鼓勵教師上進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的積極性。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好壞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身上。如何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平等、民主的心態面對學生,與學生平等對話、討論,拉近師生距離,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在學習中,讓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培養其積極的心態和主動精神;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
“南生橘北生枳”這句話一針見血地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不同的環境會造就不同的結果,不良的社會環境勢必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如網吧、游戲廳使學生沉浸在虛幻的游戲世界里,一些暴力、黃色書刊或影碟也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傷害,學生沉迷于中,學習興趣必然下降。沒有了學習興趣,還談何教學質量?社會價值觀、道德觀也會影響到學生及教師,進而會影響教學質量。徜若整個社會沒有良好的價值觀,沒有良好的尊師重教的社會環境,做學生不思學、不思進,做教師不思教、不遵師德,教學質量的提高就是空談。
學校要建立網絡教室,搭建互聯網和遠程教育網。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選擇適合學校實際的優質教育資源,建立校園網。建設教師共享資源網站,給教師借鑒和學習優質教學資源提供平臺。同時設置學生資源網站,為學生尋找學習資料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拓寬師生思維、視野,增強師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為教學優化注入新生活力。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學生。學校要定期開展家長課堂,對學生家長進行培訓。促使家長認識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教給家長教育子女的基本方法,懂得針對子女的情況開展家庭教育,盡能力幫助輔導教育學生。教師要經常和家長溝通,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況、行為表現,了解學生在家的表現,爭取家長的配合,積極和家長共同解決學生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總之,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學校自身的建設和內部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但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社會的配合。學校只有抓好學校的內部管理,同時處理好學校、家長、社會三者的關系,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才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1] 張小敏.關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面面談[J].中小學管理,1990(10).
[2] 王紅巖.課程改革推進中的學校組織變革研究——以一所小學為個案[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2.